第98部分(第2/4 頁)
祝老爺:太不成話,那有新娘上轎去祭墳的道理,一派胡言,簡直是一派胡言。
(祝):爹爹若是不答應,要我上轎萬不能。
祝夫人:員外,時候不早了,你就暫時依了她吧!
祝老爺:這怎麼可以呢!
祝夫人:等她祭墳之後,再到馬家拜天地也不算遲呀!
祝老爺:也只好如此了,你這個冤家真把我氣死了!
祝夫人:好了,好了。
(祝):梁兄啊!樓臺一別成永訣,人世無緣同到老。原以為天從人願成佳偶,誰知曉姻緣薄上名不標。實指望你喚月老來做媒,誰知曉喜鵲未報烏鴉叫,實指望笙管笛簫來迎娶,誰知曉未報銀河斷鵲橋,實指望大紅花轎到你家,誰知曉白衣素服來節孝。
(大合唱):梁兄啊!
(祝):梁兄啊!不見梁兄見墳臺,呼天喚地喚不歸,英臺立志難更改,我豈能嫁與馬文才。
(大合唱):梁兄啊!
(祝):不能同生求同死啊!
(大合唱):彩虹萬里百花開,蝴蝶雙雙對對來,地老天荒心不變,梁山伯與祝英臺。
-----------------
〔開頭加括號者為歌唱部分,穿插於說白部分中的歌唱,以此方式區隔。〕原載於《電影欣賞》第六十六期
………【3、黃大仙】………
香港的黃大仙廟香火鼎盛,而黃大仙究竟是何人,他又是怎樣成“仙”的呢?
一種說法是:黃大仙是晉代術士黃初平。此說源出於《金華府志》。該志卷二十二“仙釋”條雲:“晉,皇(黃)初平,蘭溪人,牧羊遇道士,將至金華山石室中。兄初起尋之四十餘年,一rì逢道士,引入山相見。問羊安在?初平rì:在山之東。初起視之,但見白石。初平叱之,石皆成羊。初起遂絕粒,服松柏、茯苓,亦得仙。後還鄉,其族盡亡,乃復去。初平別號赤松子雲。”如此看來,黃大仙就是黃初平了,他別號赤松子,所以幾處黃大仙廟名,前面都有“赤松”二字,叫“赤松黃大仙祠”,以示正宗。至今,金華民間仍流傳著黃初平“叱石成羊”的故事。 金華北山有地名二仙祠,“二仙”即指黃初平、黃初起兄弟。因他兄弟俱成仙,故有人認為黃大仙非指一人。而是指兄弟二人。二仙祠那地方,原建有赤松觀。《金華縣誌》載:“赤松觀,一名寶積觀,在縣東北二十里。西晉時皇(黃)初平、初起叱石成羊、白rì飛昇之地……”。只是這座建於西晉巍峨雄偉的黃大仙祠,早已蕩然無存了。
;
………【4、法顯與《佛國記》】………
法顯(約337—422),俗姓龔,平陽武陽(今山西臨汾)人。東晉名僧、旅行家、佛經翻譯家。原有兄長三人,均不幸夭亡。其父恐災及法顯,三歲時就剃度他為沙彌,二十歲受大戒。他自幼受佛教教育,志誠行篤,常以律藏殘缺為憾,誓志前往天竺求取經律。
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顯抱著求知的強烈願望和雖死無憾的決心,與同學慧景、道正、慧應、慧克等十一人結伴同行,從長安出發,西行求經。一個月後,到達西秦乞伏乾歸所據苑川郡西城(今甘肅榆中一帶),再經現在的蘭州到南涼禿髮辱擅的國都樂都,然後西北行,由扁都口過祁連山,到達河西的張掖,受到北涼張掖公沮渠蒙遜的熱情接待,後至敦煌。由此西行向鄯善進發,途經「沙河」。沙河又稱流沙。據《法顯傳》記載:「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yù求度處,則莫知所以,惟死人枯骨為標識耳。」法顯等人在沙河中行走十七天,西渡流沙一干五百餘里,才到達鄯善。在這裡停留一個月,向西北行至焉耆,再斜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在渺渺沙海中行走三十餘rì,到達絲綢之路南道的咽喉要道、大乘佛教的盛地于闐。
法顯在於闐停留了三個月,參觀了當地一年一度的行像儀式,遂繼續西行,到達子合國(今xīn jiāng葉城)。他在此住了十五天,南行進入蔥嶺中的幹麾國(今葉城西南奇靈卡地)。在於麾「安居」畢,又南行二十五rì到達竭叉國,因等待「般遮越師」大會,停留時間較長。次年才從竭叉國南行前往北天竺,越蔥嶺到陀歷,渡印度河,到達北印度的烏萇國,然後到鍵陀衛國(亦作鍵陀羅國,今巴基斯坦北部)。他在這裡看了著名的佛缽,記敘了有關佛塔和佛缽的故事。接著,法顯又到竭國醯羅城(今阿富汗賈拉拉巴德)參看佛影、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