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1/4 頁)
,因為那是他用於“澆灌”他的“花兒”的“玉露”。三毛用她的文字永遠地記住了撒哈拉的靈魂。凡·高用《向日葵》永遠記住了他的“船”……
這些是生命之河兩岸的人生,這是忘記與記憶的選擇。風吹起花瓣如同陣陣破碎的童年,決荒的古樂詮釋靈魂的落差,躲在夢與記憶的深處,聽花與黑夜唱盡夢魘,唱盡繁華,唱斷所有記憶的來路,由分明的笑和誰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淚來忘記該忘記的不快和瑣碎,來銘記該銘記的深刻與永恆。
煢煢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航行於“生命之河”中,坐在自己獨有的船上,知道——忘記在左,銘記在右,中間是無盡穿梭!
………【第一百五十七章 讓紀念閃耀理性光芒】………
紀念是內心情感的湧動,但又不是感情的無節制揮霍;紀念需要行動來昇華,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導。
真正的紀念是心靈的迴響,是歷史的迴音;它審視過去,啟迪未來……
黑格爾曾經自誇德國人天生就是哲學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天生嚴謹自律的民族,就在一個狂人的引誘下,陷入了戰爭的淵藪。60年前的那幕慘劇:生靈塗炭、妻離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對往者的審視中找到道德的標杆,也找到了紀念的理由。德國人用盡一切方法阻止時間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聲:修建集中營紀念館,全力處理戰後的善後問題,還有那德國總理在猶太人紀念碑前的驚世一跪!德國人在60年裡不斷的反思,不停的紀念,終於完成了靈魂的自我救贖。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見理性的紀念才是正確的紀念,理性讓紀念閃耀出人性的光輝。
但紀念一旦脫離理性的制約,它就會變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慘劇中同樣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為亞洲地區的主要劊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紀念卻是如此這般:右翼勢力大肆鼓吹“*”,還妄圖為二戰罪行翻案;不顧史實修訂歷史教科書,文過飾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國神社“拜鬼”……日本這種偏離理性範疇的“紀念”活動,自然得到各國人民的一致譴責。有句話說得好:“跪著的德國人比站著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國在抗日戰爭中付出巨大的代價才取得勝利,中國人民自然無法容忍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於是各地都掀起了聲勢壯大的抗議和紀念活動。但近來這些紀念活動在少數激進分子的鼓動下出現了打砸搶日貨商店的不理智舉動。群眾愛國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紀念並不是感情的揮霍,非理性舉動無益於解決問題。我國領導人多次表達出嚴正立場,但同時並不關閉中日會晤的大門,“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史為鑑,面向未來”無疑就是對過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而高貴的心靈在銘記苦難,咀嚼苦難過後,方能理智地紀念苦難。當紀念的洪波湧動時,勿忘用理性的“閘門”控制情感。
………【第一百五十八章 稜角】………
浩浩歷史長河,多少英雄豪傑,金龍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多少帝王將相,穩坐龍椅,揮指江山社稷。有的人揮劍沙場,戰功赫赫,卻只能屈居人臣,甚至身陷囹圄;有的人垂拱而治,食言諫誡,廣施良田,福仁惠於百姓,卻能位及人王。
猶如稜角多變的星形與渾厚穩實的圓形,新穎多變的卻面積小,規範穩定的空間卻大,古今聖賢能載入史冊名垂千古的無非是星與圓的極端之傑。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幾分哀愁,幾分無奈。在我看來,他是充滿稜角的多邊形,縱使有豪邁的氣概,稱霸的壯志,卻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時放縱形骸,蒼涼的歌頌只能讓滾滾的烏江為之伴奏,又有何顏面見江東父老?他的銳氣,他的突兀,他的彰顯,讓歷史也懼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諸侯”的始皇已將天下擾得惶惶不得終日,哪又容得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
於是古人漸漸覺悟,磨平了自己的稜角方能成就大業,包舉宇內。
漢世家族在其基業初定時便謹記歷史的訓誡,堂而皇之地“休養生息”,分封良田,輕役減賦。大漢天下物阜民豐,劉氏家族便穩坐高堂,但自身力量的弱小卻也使劉邦憂心忡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也正突顯了他對懷柔政策下的憂患。“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多困於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