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統跨時空地記憶幾百年、上千年。字輩譜的構成,與中國姓氏的敘述傳統相一致,一般用家庭成員姓名的第二個字象徵輩分,第三個字象徵夫妻意識。*的名字就在韶山毛氏的字輩譜中的第14輩。字輩譜表示了家族內部的角色差別和地位等級。輩分高的成員享有相應的尊榮,比輩分低的人說話有分量。字輩譜的管理絕對從血緣系統上“論資排輩”,在這種傳統觀念面前,一切標誌社會關係的年齡、學齡、幹齡、軍齡、教齡等都不起作用。輩分是在中國家族內部用以區別長幼、規範血緣秩序的等級制度,儒家思想中的人倫等級思想。實際上反映了這層關係的實質。
這樣中國人在傳統上形成了長輩愛護晚輩,晚輩服從長輩,在家庭中實行以長幼順序為基礎。的等級制度。同時中國人還把這種互利的家庭等級制度推廣到整個國家,認為國君要對臣民。予以無條件的愛護,臣民也要對國君予以無條件的服從。性別、輩分、年齡這三大原則建立了家族等級制的秩序。具體來說,“性別”確立了父系制和男性的統治。“輩分”和“年齡”使男人與男人,女人與女人之間明確了地位和威嚴的不同。如果男人女人同輩分、同年齡,性別原則將決定她們的高下。如果女人的輩分高,她同樣可以得到男性晚輩的孝敬。
1基本家庭階層關係如下:
性別分工:職場與職事
婚姻家庭(族)制度中的社會性別
婚姻:內與外,夫婦:一與多、主與屬,
家庭:母道尊,母職勞,家族:輔從中的流動
2、更復雜的系統
男女界說性
別公私界域:在“國”與“家”“大家”與“小家”之間,前者為公,後者為私分外內活動空間,以家為界,男人主要在家外,女人在家的範圍之內
工農桑事業,蠶織中饋,生產生活領域的職事分割
婚:姻內外男婚女嫁、從夫居的外婚制
制:度一夫一妻多妾
A。生育:從父姓,重生男
B。繼承:父子繼承(權位上的嫡長子繼承和財產上的諸子平分)
C。親屬:男性本位,女子入族主名(名分)
D。喪祭:男系中心
在中國,等級階層的本義實質上就是劃分;人類社會存在著3種不平等的等級制度,即家庭等級制度、國家等級制度和所有制等級制度(注:皮埃爾·勒魯:《論平等》,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246~247頁。)。馬克思在《*黨宣言》中說,在過去的各個歷史時代,我們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社會劃分為各個不同的等級,看到社會地位分成多種多樣的層次(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之《*黨宣言》,人民社,1995年,第272頁。)。這種等級結構把財產製表徵為不同的社會屬性,形成生產與收入分配關係的不同特徵。
參考文獻:
《歷史教學》2001年第7期。
《社會科學研究》1990年6期)華夏性別制度的形成及其特點》。
《尋蹤》P27…43;《等級中的合和:西周禮制與社會性別制度》,雲南講課P10…1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皮埃爾·勒魯:《論平等》
………【第五節 人口結構的變化】………
人口再生產沿著三種不同的型別有規律地演變,就是從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高低”型,過渡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低高”型,然後又過渡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三低”型。世界各國所處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不同,其人口再生產型別的轉變也處於不同的階段,但最終都要完成這幾種型別的轉變。
發達國家(這裡主要是指西歐各國以及主要由歐洲移民定居而逐漸形成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國)的人口轉變最早始於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的西歐,但主要發生在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70年代,即在上述各國先後*工業革命時代的過程之中完成。原先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之間的自然平衡被打破,二者之間的“生死距差”不斷擴大,從而使這些國家由過去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長率的人口變動的第一階段,過渡到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日益加速的人口增長率為特徵的人口轉變的第二階段早期。
1870年以後,歐洲各國中的生育決策發生了較大轉變,生育率迅速下降。與此同時,死亡率繼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