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中央黨校社1997年7月第1版,第393頁。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一起勞動、生息、繁衍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有著保持幾千年綿延不斷的歷史記載,發展成世界上人口最為眾多的國家。這在世界歷史上也許是獨一無二的。它之所以能做到這樣,當然有它獨特的因素,包括文化上的獨特因素。中國的傳統文化,正是我們的祖先在世世代代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行為規範,其中不無優秀的、已經深入於中國人心中的珍貴精神財富,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君子自強不息”,“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而不同”,“實事求是”等等;有的還表現在民間文化中,如“人窮志不窮”、“童叟無欺”、“事非經過不知難”、“將心比心”等等。民族地區地域廣大,資源豐富,潛在市場廣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國家未來的發展戰略中,加快民族地區的發展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是逐步縮小全國各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的要求,也是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維護祖國統一的要求。總之,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
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時候,當然會對各個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產生巨大的衝擊,在相當程度上改變它們原有的面貌,但不同民族的各自特點包括文化差異依然會存在,呈現出百花齊放、豐富多彩的繁華局面。它們之間應該和諧共處,相互取長補短。可不可以這樣說:越是經濟走向全球化,就越需要重視全球各個民族之間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包括尊重文化多元化這個事實。決不可能在全世界只有一副面孔、一種文化,也不可能把某一種文化、某一種價值觀念強加給所有其他民族和國家,要他們照搬照用,那是辦不到的事情,也不利於人類文明的發展。中華民族正處在民族復興的前夜,因此我們必須對中國文化有個自覺的認識,必須給中國傳統文化一個恰當的定位,認真發掘我們古老文化的真精神所在,也要認真反省我們自身文化所存在的缺陷,把我們更好的吸取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精華,並在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下給中國文化以現代的詮釋,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真正地走在世界文化發展的前列,與其他各種文化一起共同創造美好的新世界。
參考資料
1。馬克思,1986,《資本論》第一卷,人民社。
2。田毅鵬,2002,《區域文化與社會發展——以吉林區域文化為中心》,《社會科學戰線》第6期。
3。馬成俊,2000,《論民俗文化圈及其本位偏見》,《青海民族研究》第3期。
4。《中國區域歷史地理》李孝聰著北京大學社,2004年10月。
………【第三節 沿海與內地家庭的嬗變】………
隨著社會進步和時代變遷,傳統的中國家庭規模和家庭結構都在發生變化。家庭規模小型化、家庭結構簡單化和家庭模式多樣化,成為中國現代家庭的主要特徵。改革開放以來,為適應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傳統的結構複雜而規模龐大的大家庭,已逐步向結構簡單而規模較小的家庭模式*。中國自古就有深厚的崇老、尊老、敬老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家庭養老傳統,家庭處於社會的中心地位。家庭的功能是十分廣泛的,可以滿足不同年齡段的每個家庭成員的生活需要。家庭成員的權利和義務,用倫理和法律的方式在同一屋簷下被固定下來。通常來說,父親是一家之主,家庭成員之間的分配原則是平均主義,不論貢獻大小,各個方面的物質需求基本上都透過家庭獲得滿足,這是家庭消費功能的機制作用。人老以後,要在家養老,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家庭是老年人養老的基本載體,在沿海和內地這一基本立場都沒有受到經濟的衝擊而改變。
孝順是家庭生活中的核心價值,家庭生活在儒家治國之術中的核心地位也使得孝順成為整個社會秩序的關鍵。若干世紀以來,父母不斷地向子女強調,如何對待長輩是衡量他們的道德價值的重要尺度。順從父母的願望,關照父母的需求,在他們的晚年為其提供無微不至的贍養,這些義務超出了子女自身的願望與偏好。強大的文化和國家使得孝子的社會化得到了加強。這種官方強化的例子之一是“二十四孝”,它宣揚了成年子女為了*父母的需要和怪念頭而做出犧牲的一些極端的例子;另外也列舉了,對於不孝的子女將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