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家人之間,情深意切,誠愛有加,盡享天倫之樂,也使得中國的家庭相對比較穩定。但是,由於中國人缺乏個人獨立和個人自由的天賦人權觀念,造成了家長制的一系列弊端,一方面是父母權威的濫用和家庭虐待的發生,另一方面是子女對家庭的依賴。
現今,在工業化、城市化、生育政策以及市場經濟的催化下,逐步改變了傳統的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生產、生活方式,家庭功能呈現縮小化的趨勢。這不僅使更多家庭成員從同一屋簷下走出來,而且不斷減少同一屋簷下的人口繁殖,即趨於家庭結構簡單化和家庭規模小型化。傳統家庭養老方式在居住方式、生活照料、經濟流動方式等方面發生了變化,但這些變化並不意味著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有關資料表明,我國老年人僅有2%生活在社會福利院和敬老院中,98%以上的老人生活在不同代際的家庭裡。根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的調查,城市依靠親屬、保姆、鄰居、志願人員、街道居委會照顧的老年人僅佔5。3%。從這一調查結果不難看出,目前對中國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主要是家庭。所以,不能因為家庭結構和家庭功能發生變化,就進而得出現代家庭養老功能正在削弱或消失的結論,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雖然傳統的養老方式發生了變化,但這些變化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生命力的,是傳統養老方式在新形勢下的變通和昇華,是養老支付成本最低的方式,也是進一步維繫家庭代際關係的二種變革。這就需要充分考慮中國社會的習俗資源,而習俗一般說來都是以家為核心而形成的,是以家為支撐的。反過來,習俗最傾向於支援以家為核心而展開的活動,對於經濟活動也同樣如此。以家為單元的經濟活動是能夠得到習俗的充分支援的,並在習俗中獲得巨大的活力。在某種意義上,家庭的生命力也就是“家元經濟”的活力。
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國家尚且重視家庭養老,對於中國這樣的一個經濟還比較落後,而且是有著良好的家庭養老傳統和密切代際關係的國家來說,在現階段就更應該重視和提倡家庭養老制度。正如美國老齡研究所所長在與中國學者交換意見時曾說的那樣:“在中國,儘管為老年人服務的社會設施差,可是你們有家庭結構,有一個尊老的傳統,這將使你們的老人過得不錯。在你們現代化的過程中,還是需要儘量把你們尊老的傳統和家庭結構儲存下來。西方的經驗是:家庭結構一旦被破壞了,要想再恢復那幾乎是不可能的。社會在發展,老年人有家庭結構的支援,再加上社會的輔助性設施,就能夠使老年人幸福。如果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和服務機構沒有發展起來,然而又把傳統家庭結構破壞了,那麼必將發生一場悲劇”。因此,“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存在時間差,在近期內,不可能建立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這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那麼,與其期望社會養老制度早日建立和完善,不如充分挖掘和利用現有的養老資源,即家庭養老資源及和諧的家庭代際關係,結合現實去迎接人口老齡化的衝擊和挑戰。這無論從可行性、必要性以及執行成本來說,都是最佳的。
對於中國人口老齡化而言,家庭養老是目前一種基本的養老形式。因此,從微觀角度講,不同代際之間,即家庭中的老年人、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間,也可以說長輩與晚輩之間能否擁有一個和諧的關係,能否營造一個溫馨、祥和的家庭氛圍,對於家庭養老機制的正常執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家庭倫理觀念及外部環境的變化,即人口結構的轉變、經濟的轉軌、社會的轉型、家庭的轉式形勢下研究代際關係變化,主觀認同等方面的變化,代際關係在新時期、新時代產生的變化和趨勢,對於構建代際關係主體的客觀條件,建立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多代共融的社會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證價值。
由於夫權是傳統父權等級制的產物,是對婦女的凌駕和壓迫,應予以徹底否定,於是人們往往會把婦女家庭權力提高當作其家庭地位增高的表徵。然而,相對權力指標在提升妻子家庭權力的同時,必然相應降低丈夫的權力指數,這不僅會引起男性的疑慮甚至牴觸,也與建構平等、和諧的男女夥伴關係的理念和*協調、可持續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相悖。
有學者提出,由於家本位社會中的家庭決策權帶有為全家服務的“*心”的成分,城市妻子家庭決策權高於丈夫的現象有時會掩蓋某些丈夫逃避“*心”的自由權和妻子被迫“獨攬”大權的辛勞。所以,夫妻平等與否不應完全按照家庭權力的大小來劃分,而應看它是主動權還是被動權。換句話說,家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