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資訊差(第1/2 頁)
“大將軍容稟。”羊發恭敬道。 “講。” “公孫淵篡立,自稱燕王。”羊發上前一步,將手中的物件遞上去:“這是在西安平城外截獲的公文。” 夏侯獻接過公文大致掃了一眼,心中頓感不妙,隨即叫來甲士。 “速去叫眾將前來議事!” 甲士稱喏而出。 看著上位神色嚴肅的夏侯獻,鄧艾思忖少許,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此前在遼口大勝遼東軍後,有不少人認為大局已定,當乘勝追擊直取遼隧,隨後圍攻襄平。 但夏侯獻沒有頭腦發熱,在一番深思熟慮後決定,依舊按原計劃行事。 畢竟此時與其決戰,既沒有兵力優勢,也難以得到外方勢力支援,高句麗在沒看到魏國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定不會發兵,而陷入攻堅戰的魏軍還有可能遭受包圍。 所以按照原計劃,魏軍趁著公孫淵龜縮防守之時一路東進,志在收復樂浪、帶方二郡。 鄧艾又想到了一個問題,他看向上位的夏侯獻道:“公孫淵這個時候篡立稱王,極有可能已向吳國請求援軍。” “這不是關鍵。”夏侯獻正色道,“遼東的使者即便現在已經抵達吳國,等到孫權集結軍隊,再出海北上至遼東起碼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暫時不會對戰局產生直接影響。” “關鍵在於,襄平的文書已至此處,那說明前往樂浪、帶方的文書也比我軍要快一步。” 夏侯獻眉頭微皺道:“公孫淵不是愚鈍之人,送往樂浪帶方二郡的文書中定會有求援資訊。” “現在,敵軍是否掌握我軍行軍情報還猶未可知,但若文書送到,樂、帶二郡定會有所警覺的開始集結軍隊。” “倘若我軍不能速勝,將會滿盤皆輸。” 正在此時,各級將領陸續來到府內集結。 帥案前的夏侯獻還在低頭沉思,過了少許,他心生一計: “我們假設,此時樂浪已收到了公孫淵的求援資訊。” “如此,定會開始集結軍隊北上前往遼東支援。” “我軍或可以逸待勞,在西安平等著,待援軍經過一舉殲滅。” 說著,夏侯獻似乎還有補充,他看向佇列中的幽州刺史毋丘儉,說道: “我聽聞毋丘使君的書法造詣很高,可否臨摹這文書中的筆記再給樂浪太守修書一封,令他火速進軍。” “大將軍此計甚妙!”司馬昭誇讚道,“我軍如今扼守在當道之地,樂浪軍定然是有來無回。” 參軍辛敞似乎也覺得此計可行,默默點頭。 司馬鄧艾和參軍王濬卻若有所思,不置可否。 至於胡遵、文欽、夏侯惠等人看樣子也沒太多自己的想法,只想依令行事即可。 然而,被問及的當事人毋丘儉卻沉著臉,很明顯不甚認同。 “大將軍。”毋丘儉出列拱手而立,“末將以為此計不妥。” 夏侯獻專注的看著他,等待著下文。 “我軍不能僅靠一個假設便做出戰略決定。”他語氣堅定道,“倘若公孫淵和樂浪太守已經洞悉了我軍方位和意圖,我軍該當如何?” “又或者,樂浪太守不遵號令,據城自守,我軍白白貽誤戰機,豈不徒勞無功?” “所以依我之見,無論敵軍掌握著何種情況,我軍都應不遺餘力的攻下樂浪,此時弄險,毫無益處。” 話罷,左右眾將面面相覷。 這其中的大多數人與新任幽州刺史並不相熟,他們在此役中也是頭一次見到二人意見不合的。 這時,鄧艾進言道:“大將軍,屬下以為毋丘使君所言不錯。” 夏侯獻側目看去,這一向善使奇謀的鄧士載都保守了起來,他開始反思自己是否太過追求打漂亮仗,而忽略了戰爭的大多時候只是一板一眼的對壘這件事。 少許,他終於下定決心。 “眾將速回營整頓兵馬,未時大軍開拔。” 臺下喏聲一片。 接著,他看向夏侯惠叫了聲:“叔父。” “下官在。”身穿一身儒袍書生氣質的燕國相夏侯惠拱手上前。 “有勞你領軍駐守西安平,此乃我軍糧道命脈,還望叔父擔當大任。” “下官必竭盡所能。” “善。” 午後,大軍出征,雄赳赳氣昂昂的跨過鴨綠江,直奔樂浪而去。 ...... 遼東郡,襄平。 燕王宮正殿內,氣氛變得有些肅殺,不過,這說是燕王公其實不過是之前樂浪公府換了塊牌匾。 “你說什麼!?” 公孫淵吹鬍子瞪眼的看著眼前的人,驚道:“魏軍在西安平?” 此人乃是西安平縣令偷偷送出城的報信人。 “回稟大司...大王,魏軍如同天降,我家縣君還未察覺就已被敵軍圍城,只能開城乞降。” “孤不想聽廢話!”公孫淵怒斥一句,直接下令把那人拖出去。 “求饒”之聲音猶在耳,新晉相國郭昕上前一步道:“啟稟大王,雖不知魏軍作何圖謀,但眼下卻已有取死之道。” “此話何意?”公孫淵不甚求解。 “魏軍如此孤軍深入反倒是好事。”郭昕道,“大王可遣使前往丸都邀請高句麗出兵,再修書一封催促樂浪、帶方二郡出兵北上。” “或許都不用我遼東出兵,西安平彈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