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時代變了!(第1/1 頁)
“揚州最近的紙降價,可有此事?” “確有此事。” “紙這種物品的價格,朝廷有明文規定,大王若是不快整頓,恐怕不妥。” “沒什麼不妥。”李倓淡淡說道,“是本王下令讓紙張降價的。” 蕭值愣了愣,說道:“大王為何要這樣做呢,難道不知道這樣做,朝廷會有人藉機攻訐大王,聖人會對大王不滿?” 李倓卻鎮定自若地說道:“為了給聖人賺更多錢,聖人怎會不滿呢?” “紙張價格下降,能賺更多錢?” “能!” 李倓開始給蕭值算賬。 “揚州七縣,一天最多賣一萬多張紙,一張紙50文,一天收入五六百貫,材料成本大概50貫,但若是將一張紙的價格降到20文錢,一天最多卻能賣出去六萬張紙了,1200貫,若是一張紙的價格降到10文錢,僅僅江都縣一天就賣出去了五萬張。” 蕭值大感震驚,他忍不住問道:“那一張紙的造價現在是多少錢?” “要看什麼樣的紙,材質最弱的,一天造5000張,總消耗只需要5000文。” “一張才一文錢?” 蕭值的下巴都要驚掉了。 其實蕭家已經悄悄用澄心堂的造紙術了。 那不是什麼秘密。 再加上李倓本來就不打算對澄心堂造紙術做技術保護。 一是防護技術外流的成本極大,防不勝防。 二是把這種技術死死拿在手裡,是不利於大唐發展的,想要讓紙張真正快速走進尋常人家,需要的是各方一起去做這件事。 至於一張紙只需要一文錢的成本? 按照目前揚州七縣的出紙量,是可以達到的。 造紙術成熟的宋朝,便宜的竹下紙每張大概5文錢。 但是宋朝的1000文錢,相當於大唐天寶年間的200文。 從貨幣價值來推算,揚州現在造最便宜的紙的成本,是宋朝便宜紙的售價。 也就是說,其實成本還有下降的空間。 但這種成本優勢,已經可以在大唐亂殺,幾乎沒有對手。 這種成本優勢的形成,還不僅僅是原材料和工藝的進步,更是規模化、流水化、產品標準化、產業化的結果。 從原料到運輸到製造過程,每一個環節都重新規範,效率提升,也大大減少了成本浪費。 即便安祿山把造紙的技術拿過去,或者民間把造紙技術學過去,但規範化的產業體系管理理念,是不可能那麼多就直接拿走的。 這也是為什麼蕭家即便現在也有了澄心堂造紙術,可聽到李倓說這個成本的時候,依然震驚得下巴都要掉下來的原因。 價格降到10文錢一張,江都一天賣出去五萬張,那揚州七縣一天賣出去十五萬張不過分吧? 揚州總人口達到50萬人。 潛在的用紙人數五萬人是有的,價格降到10文錢一張,這五萬人既然都能讀書寫字,自然都是承受得起這個價格的。 他們一天平均用三張紙也不過分吧? 按照這個售價和收糧,一天1500貫,材料成本大概750貫,但人工成本的增長連50貫都沒有,比50文錢的時候,一天的淨收益四百多貫,要多出了近三百貫。 一天多賺300貫,一個月呢? 9000貫! 一年多賺近11萬貫! 這是多出來的! 這就是薄利多銷的原理。 紙張這種高頻次的消費品,最佳的路線就是薄利多銷。 薄利多銷的條件就是產業鏈完善。 再看看這種一年賺的錢是多少? 揚州一天賣出去15萬張紙,一張紙10文錢,一天的流水就是1500貫,一年的流水是進55萬貫。 這僅僅是揚州的。 當然,這是理想化狀態。 因為市場是動態平衡,再過一段時間,民間必然也有人將產業鏈完善化,並加入與澄心堂的競爭中。 那個時候,紙張的價格會進一步下降到一個平衡狀態。 澄心堂的收入也會縮水一部分,這是合理的。 畢竟李倓要的不是簡簡單單的澄心堂賺錢,他要的是江淮地區有完整的產業鏈。 這個產業鏈官方佔據一部分,民間佔據一部分,達到某種平衡。 官方肯定無法親自把所有的事都做了,那是不可能的。 要控制民間的力量,也要引導和善用民間的力量。 蕭值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如果按照李倓說的這個成本來造紙,賺的錢可能還真的比之前多。 其實李倓還有大殺器沒有祭出來。 什麼大殺器? 貨幣量化寬鬆! 大唐的貨幣與大宋的貨幣對比,一貫唐錢相當於五貫送錢。 也就是說,唐朝民間缺錢。 如果大量放水,紙張價格必然會小幅度上漲到一個平衡值,但只要放水方式合理,錢能到普通人手裡,紙張銷量大機率不會受到影響。 紙張的銷售額會進一步提升。 同理,其他商品也是如此。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