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閱完奏摺,轉到她身邊,問道,愛卿在讀什麼?
皇上將李安寧留在身邊雖是利用權力的任性之舉,但也僅此而已,並沒有更過分的行為,也沒有強迫她。除了情不自禁的擁抱和為她拭淚的親吻,再無其他。他在等待,彷彿一隻狩獵的獅子,埋伏在草叢中,等待獵物放鬆警惕主動靠近他。作為一國之君,他的耐心和真心著實難得。
李安寧道,臣正在溫習《論語》。
皇上道,值得一看,裡面的道理很深刻。你在讀哪一段?
李安寧道,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皇上笑道,愛卿思念母親了。
李安寧道,母親年事漸高,臣不能在身邊盡孝,心生愧疚。
皇上道,孔老夫子高談闊論的本事了得!他自己說著教訓人的話,還不是拋家棄子,在外遊歷一生!
李安寧不知深淺地說道,想必是他老人家在遊歷之後才有感而發。李安寧合理的猜測,卻是對皇上的不折不扣的忤逆。
皇上注視著她,半晌,才又說道,朕會盡快派人去盛安縣將老夫人接到京城。
李安寧跪地叩拜道,謝皇上隆恩。臣是盛安縣令,如今以述職之名留京,遲早要回去。未免於母親奔波,請皇上恕臣無禮,恩准早日離京。
皇上意味深長地看著她,說道,盛安縣如今諸事按部就班,井然有序,朕對你有新的安排。朕體諒你的孝子之心,此次回京便不再派遣你。
李安寧心上一緊,無言以對。
李安寧成了偏殿的座上客,還有一位不速之客天天造訪偏殿,這個人就是三公主寶玥。初始二公主寶珏(jue)陪著寶玥一起來,她體弱,頭痛時常毫無徵兆地發作,近日又偶感風寒,便不再來。
寶珏性格內向,少言寡語,親母早亡,容貌才智方面也沒有過人之處,於是在子女中顯得很不起眼,皇上也不太在意這個女兒。後宮中親情淡薄,受寵也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緣分。
同樣失去了親生母親,寶玥的存在一刻也沒有被忽視,在後宮中她不僅得到了皇上皇后及太后無比的喜愛,也深受兄弟姐妹愛戴。當然,這與她與生俱來的美貌,活潑靈巧的性格,和過人的聰慧不無關係。
截然相反的待遇讓兩人後天性格的養成有了天壤之別,父皇冰火兩重天的對待,讓寶珏處在尷尬的漩渦中。她不願意做這種自取其辱的陪伴。
她不恨父皇偏心,也不嫉妒寶玥得寵,她滿足現狀,悠然自得於自己的處境。
寶玥無意讓她的二姐姐難堪,雖然確實造成了這樣的局面。寶玥對這個二姐姐懷有深深的同情,她無才無貌,加之體弱多病,在後宮中一直處於少人問津的境地。皇后母儀天下,畢竟精力有限,對這個非親生的女兒早晚送些湯藥和補品已是盡心了。
寶珏木訥,並不主動親近誰,自然和兄弟姐妹也少有來往。寶玥常去陪伴問候,勸她多出來走走。因此拉著她每日去偏殿請安,為的是讓寶珏多親近皇上,博些親情關懷,同時也做她探望李安寧的擋箭牌。
寶珏的缺席並不影響寶玥請安的熱情,有皇上皇后的寵愛,她在皇宮各處都暢行無阻。
寶玥雖貴為帝王女卻並不驕矜,她蕙質蘭心,聰慧玲瓏,惹人喜愛,李安寧很自然地流露出這種情緒。兩顆年輕的心逐漸靠近,生出兩種不同的情愫。李安寧對寶玥的喜愛源於欣賞,寶玥對李安寧是因喜愛而愛慕。在旁觀者看來,則是情投意合。
兩人在偏殿高談闊論,李安寧一面察言觀色,一面謹言慎行。即使有皇上的喜愛和寬容,她也懂得進退分寸。
寶玥喜歡談論兵法,有自己信奉的一套理論: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兩軍交戰,勝利方也有傷亡,失敗方也會產生巧取豪奪的念頭,倒不如主動給予。這主動給予並不是委曲求全的屈服,而是雙方基於共同的利益達成協議,互不侵犯,互助互長。其實不交戰就是雙方最大的共同利益,怎樣做呢?通婚!通關貿易!在一個大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相親相愛,你買我的布料,我買你的米麵,多融洽啊。
李安寧被她淺顯的表述噗嗤逗笑了,不過仍問道,親兄弟之間也難免產生矛盾,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皇上從旁聽到不禁皺起了眉頭,想到了三王爺。就聽寶玥道,自家人的矛盾好解決,因為終會有妥協的一方。
皇上一驚,為寶玥的見地折服。不錯,他和三王爺中定有妥協的一方。無疑利用手中的權力,他可以輕易取得勝利,但難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