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阻之即釁自我開,日既以兵來,定不肯空返,欲尋釁何患無隙?葉軍居牙山,勢不能接濟。日再加兵,顯露無忌。應迅派兵,商船全載往鴨綠或平壤下,以待大舉。韓既報匪平,我先撤亦無損。且滓約日已先違,我應自行。若以牙軍與日續來兵相持,釁端一成,即無歸路,乞速裁度。
李鴻章接袁世凱電,即轉達總理衙門,時清總理衙門亦與李同意。李已運動俄、英等公使抵韓,邀各國駐韓使臣出為調停。先是日大鳥公使迫令韓廷改革,韓王已許諾,至是又行反悔,要求日先撤兵。原韓所以變而食言者,一則聽袁大言哄騙,恃清援助;一則依賴歐美干涉。日大鳥公使得駐東京及北京之俄、英等公使出為調停,遂提出與清協力謀韓之改善案五款,交各公使轉給袁世凱。如承認,限即日答覆。袁得日之五款,遂電告李鴻章曰:
頃英、俄使交鳥議略。第一款(一)政府六曹,各盡職守,革攬權舊制,內府不得與聞國政。(二)外交以權重臣掌之。(三)政令去繁從簡。(四)並汰地方各邑。(五)汰冗官。(六)破格用人才。(七)禁捐官。(八)增祿俸。(九)禁賄賂。(十)止營私。第二款(一)量出入,昭定製。(二)明會計。(三)定錢制。(四)丈地畝,定租稅。(五)減冗費,增正用。(六)設鐵路電線。(七)稅司由韓自管,不容他國干預。第三款(一)法律宜詳明參定。(二)裁判宜公正。第四款(一)兵官宜作養。(二)原兵概裁,量力新練。(三)各處設巡警。第五款(一)各邑分設小學。(二)再推廣設中學。(三)生員遊歷。乞憲核速示。
提案五款交袁世凱,數日不復,日公使遂拒絕各國使臣之調停。仍以強硬之態度對韓,責其不信,促其確答,終不得要領。七月二十三日,日公使遂擁混成旅團一部,徑赴韓之景福宮,擊退衛兵,直入關內。事大派皆出奔,大院君由國王召入朝,與我公使議改革內政事。王允所請,並囑日驅逐駐屯牙山之清兵。時七月二十五日也。
袁世凱見日兵勢洶洶,量難了結,而華兵又不來援,遂藉病請假,乞李鴻章準其離韓。其電曰:
凱等在漢,日圍月餘,視華仇甚。賴有二三員勉力辦公,今均逃去。凱病如此,惟有一死。然死何益於國?至能否邀恩拯救,或準赴義平待輪,乞速示。
右電後,又有唐紹儀致李鴻章電雲:
現在漢城兩署辦公,只餘二員。今聞南北進兵,均已逃去,無法挽留。儀一人譯電辦公,已難料理,而袁道病又須照拂,勢急情迫。乞速示遵。
李鴻章接二電,即為具奏,奉旨允准。李鴻章即電袁雲:
本日奉旨,袁世凱著準其調回。欽此。希將經手各事交唐紹儀代辦,即回津。
袁世凱得電,即迴天津。自此以後,清韓之關係遂絕,日清戰事亦自此始開。
第三章 甲午戰爭之前後
第一節甲午之役
朝亂再起,汝昌欲至濟物浦先攻日艦,將啟行,總署電柅之。逮日艦縱橫海上,海軍始集大東溝、鴨綠江口。定遠為汝昌座船,戰既酣,擊沉其西京丸一艘。已,致遠彈藥盡,被擊,總兵鄧世昌戰死。自是連喪五艦,不復能軍。汝昌猶立望樓督戰,忽座船炮震,暈而僕,舁以下。汝昌鑑世昌之死,慮諸將以輕生為烈,因定海軍懲勸章程,李鴻章上之,著為令。旅順陷,汝昌渡威海,是時兩軍相去二百二十餘里,朝士爭彈之,褫職逮問。鴻章請立功自贖,然兵艦既弱,坐守而已。
逾歲,日軍陷榮城,分道入衛。汝昌亟以木簰塞東西兩口,復慮南岸三臺不守、炮資敵,欲毀龍廟嘴臺炮,陸軍統將戴宗騫電告鴻章,責其通敵誤國,不果毀。待援師不至,乃召各統領力戰解圍。會日暮大風雪,汝昌盡毀緣岸民船,而南北岸已失,日艦入東口猛攻,定遠受重傷,汝昌命駛東岸,俄沉焉,軍大震,競向統帥乞生路,汝昌弗顧,自登靖遠巡海口。日艦宵入口門,擊沉來遠、威遠,眾益恐。道員牛昶炳等相鄉泣,集西員計議。馬格祿欲以眾挾汝昌,德人瑞乃爾潛告曰:“眾心已變,不如沉船夷炮臺,徒手降,計較得。”汝昌從之,令諸將同時沉船,不應,遂以船降,而自飲藥死,於是威海師熸焉。《清史稿》卷四六二。
“抗爭之動作,實由日大鳥少將所率之混成旅團發於龍山本營至牙山。自七月二十五日開始,在牙山衝豐島附近,日艦隊遇清艦。清突炮擊日艦,日艦隊應戰破之。日陸軍亦於成歡驛大破清兵。往駐牙山之清兵遂逃之平壤,日軍尾之。見清兵全掛方布一片於槍之刺刀上而逃,其色非白非黃,日軍人多不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