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頁)
辻政信對前景自信滿滿:“這次作戰,我們無論如何要把蘇聯坦克抓到新京(即長春)來,舉行慶祝勝利的閱兵式。”
辻政信搖著個鵝毛扇,不慌不忙,做閒庭信步狀,讓一向對他言聽計從的關東軍司令官植田好不欣賞。
關東軍司令部由此制定了一個縮回拳頭打人的策略,即先撤出諾門罕,然後找準時機,集中兵力給蘇軍以“分期分批地”嚴厲打擊。
植田和辻政信都把對手估計得太低了,朱可夫也有標準,但不是他們的。
進攻的前兆
日軍的兵站常識有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隻有大板車這樣的運輸工具。
蘇聯人不用大板車,用載重汽車。
朱可夫將駐蒙蘇軍的所有載重汽車,包括火炮牽引車在內,都動員出來,並採用了歇人不歇車,輪流替換汽車駕駛員的辦法,晝夜不停地將戰略物資運往諾門罕。
只花了十天時間,蘇軍就在諾門罕儲備了半個月以上的作戰物資,遠遠超出了日軍的預計,坦克等機械化部隊也暢通無阻。
朱可夫重兵在握,萬事俱備,他不光守,還要反擊——有限度地反擊,以便更好地達到防守的目的。
就兵力而言,起初集結於諾門罕的主要是蘇軍第57特別軍、蒙古軍騎6師等部隊,如果是單純防守,差不多已經夠用,但如果要進行反擊,這些力量尚嫌不足。
斯大林曾關照伏羅希洛夫,只要朱可夫掛帥出征,他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一切支援。
斯大林確實下了最大的決心,因為“紅色間諜”佐爾格剛剛傳來了最新情報,情報中對日本軍事實力進行了揭示。
佐爾格發現,侵華戰爭的長期化,已經使得日本資源和生產力極度緊張,在缺乏德國支援的前提下,沒有能力與蘇聯作戰,要戰,也必須重整軍備。
從1939年6月算起,佐爾格預計蘇聯需要用一年半至兩年的時間,才可以完成重整軍備的任務。也就是說,日本如果要對蘇聯大規模用兵,最快也得是1941年以後。
佐爾格的結論是,儘管日本在諾門罕採取了主動進攻的姿態,但實際上未能做好與蘇聯大規模作戰的準備。
既然日本還未做好準備,斯大林便認為這是一個機會,一個利用自己相對先進和充裕的軍備資源,對日本陸軍予以狠狠打擊的機會。
有了斯大林的吩咐和支援,伏羅希洛夫完全照朱可夫開出的選單上菜。包括武官所說的那兩個機械師在內,蘇軍精銳部隊陸續從歐洲調往遠東,前線蘇軍的實力逐漸發生根本性變化。
在蘇軍的這次兵力東調中,各式特種部隊的聚集最為引人注目。從第一次諾門罕戰役中的兵種對比來看,蘇聯空軍從指揮機構到飛行部隊,都明顯落於下風,此次新任空軍主任(相當於空軍司令員)斯穆什科維奇中將奉調而來,負責對在蒙空軍進行統一指揮。
斯穆什科維奇抵達蒙古後,馬上對前一階段空戰的失敗教訓進行了剖析。
飛行員們的水平沒有日本航空兵高,這是無法迴避的事實,但個人能力不夠,完全可以透過集體配合來彌補,偏偏在先前的空戰中,因為缺乏經驗,飛行員基本上都是單打獨鬥,這就上了日本人的圈套。
在現有飛機效能上,單翼的伊…16速度比九七式快,但是滯空時間不長,雙翼的伊…15速度慢一些,不過具備足夠的滯空能力,二者正好優勢互補,如果能使這兩種戰機有機配合,就能抗衡和抵消日本航空兵的個人能力。
斯穆什科維奇帶來了一個飛行教官班。這個教官班的成員包括二十多名老飛行員,他們或參加過援華,或經歷過西班牙內戰,在與德、意、日三國的航空兵交手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空戰經驗。
確定方略後,斯穆什科維奇便將教官們分散到各作戰機場,讓他們以空戰格鬥的實戰方式,對年輕飛行員進行配合訓練。在短時間內,每個飛行員都被輪訓一次,雖然不可能立竿見影,但鼓舞了空軍士氣,也給年輕飛行員們壯了膽。
蘇聯空軍的活動變得積極起來,從6月17日起,他們出動機群進行轟炸,日軍囤積在前線的500桶汽油以及大量的糧秣均被炸起火,給第23師團造成很大損失。
這些天裡,第23師團長小松原一直在對蘇軍進行偵察,根據蘇軍不斷增兵以及活動頻繁的跡象,他認為這是蘇蒙軍對日軍發動進攻的前兆。
要不要打?第一次諾門罕戰役,第23師團是吃了虧,可是關東軍司令部也說了,那是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