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4/4 頁)
,身穿航空服穿越範·阿蘭輻射帶,幾乎不可能保護他們免受來自太陽或星際空間特殊高能量射線所發出的類似原子爆炸的衝擊;——登月艙不可能在宇航員的重量和萬有引力的力量下重新起航而不失去平衡;——Rocketdyne公司(美國太空總署下的發動機製造商,曾出產土星5號火箭發動機,被視為阿波羅計劃成功的基礎)前僱員比利·克辛格(Bill Kaysing)認為,此計劃的成功率大概只有百分之0。0017,連蘇聯也從未自信到讓其宇航員冒這樣的風險。
針對所有這些疑問,美國太空總署發言人都曾以合理而正式的解釋予以回應。
紀錄片還告訴我們,差不多15%的編制內宇航員(10人?)死於飛行受訓。此外,一個大概叫M。巴龍的美國太空總署高層負責人,同時也是絕密資料持有者神秘失蹤。影片中,負責調查的記者巴特·西博瑞爾(Bart Sibrel)對“巴茲”·奧爾德林(“Buzz”Aldrin)窮追不捨,直到辛辛那提大學一處不引人注目的樓道中。“巴茲”要在那裡舉行一個研討會,而記者的目的則是要逼他“交個底兒”。
在鏡頭前,將一個聲名卓著、神采奕奕的七八十歲的老頭兒糾纏到底也許是值得的。
登月騙局
相反地,為了拆穿陰謀論的觀點,發現頻道的“流言終結者”欄目召集了一些科學家和特效專家,在一間攝影棚內共同解讀“登月騙局[19]”。
透過在觀眾眼皮底下的試驗,他們試圖證實那些不可能在攝影棚裡製造的畫面,比如那些實際上並不是一條平行線的影子,太陽光在月球表面的反射、缺乏溼度的浮土上的腳印、星條旗在空氣中的振動,以及宇航員充滿靈活性的四處移動的動作。報道最後,一束來自天文觀測站的鐳射射線甚至透過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放在月亮上的反射器被反射了回來。被說服了嗎?還是沒有?
如果所有都能作假?
由資深記者兼導演威廉·卡萊爾(William Karel,曾執導《布什想建立的世界》)攝製的紀錄片《登月計劃》於2002年10月11日在Arté電視臺首播,隨後於2004年重播。影片以一種引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