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3/4 頁)
要上茅廁。
人有三急在所難免,尚書令安豐侯爵王戎大人要求上茅廁,大司馬齊王大人明知是個藉口也無可奈何。如果在御前提出這種要求是“失儀,大不敬”的罪行,可齊王畢竟不是皇帝,沒有權力呵斥王戎為老不尊,齊王當然只能放行。
王戎快步奔赴茅廁。晉代當然不可能有潔廁裝置,達官貴人家的茅廁也不過就是裝潢華美的糞坑,王戎進去之後四顧無人,捏起鼻子往糞坑裡一跳,然後高聲呼救。等齊王等人聞聲趕來,派人將這個老頭打撈出來,王戎已經汙穢滿身臭不可聞。
齊王驚問發生了何事?王戎做出神情恍惚的樣子,用殘存的一點神智告訴齊王,在來齊王府之前,他剛服用了五石散,現在藥性發作了。
所謂“五石散”是當時的一種毒品,據說是由東漢末年的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與後世的鴉片一樣,起先它只是一種治療傷寒病的藥品,到了曹魏正始年間,大名士何晏改良了五石散的配方,取其麻痺神經、滋陰壯陽的功效,大力推崇,說什麼“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何晏是魏武帝的養子且女婿,又是當時的清談領袖,他開了風氣之先,當時的貴族子弟、風流名士爭相效仿。五石散的出現迎合了當時社會奢靡頹廢的氣息,很快風靡,幾乎所有標榜風流的名士都曾服用,“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就是有著幾十年吸毒史的資深吸毒者,這事人所共知。
與所有毒品一樣,五石散在致使人體精神恍惚性慾旺盛,獲得虛幻快感的同時,也嚴重的戕害人體。吃五石散被稱為“服散”,服散之後全身發熱必須不停行走將熱量揮發乾淨,這稱為“行散”,服散之人必須小心行散,如果行散不得法,就會性命不保。服散之人平時也必須調理藥性,要做到“寒衣、寒飲、寒食、寒臥,極寒益善”,即一定得穿單薄的衣服,吃冷的食物,洗涼水澡,總之越涼越好,因此五石散也被稱為“寒食散”。在飲食上唯一的例外是飲酒,必須飲熱酒,如果不小心誤食了冷酒,也會性命不保。
如王戎所言,他服散不久就被招來齊王府議事,還沒來得及行散,眼下藥性又發作,致使恍惚失神,墜落糞坑。既然是藥性發作,那麼剛才在大堂所言只是臆語,當不得真了。
齊王氣結無語,他當然知道王戎只是在演戲以求脫身,他想不到這個名滿天下的大名士竟然會使出如此下作無賴的招數。不過此計雖然汙穢,卻十分有效,齊王無法揭穿王戎未曾服散,而王戎滿身沾著糞便顯然已經無法留在這裡議政。
於是齊王帶著厭惡的神色,讓王戎回府去換衣服,順便行散調理藥性,保命要緊。
王戎的脫身計策大獲成功,憑著一身穢物他離開了殺機四伏的齊王府。
王戎平時喜歡騎著小馬,從便門溜出府邸獨自出遊,路人都不知道這個老頭竟然就是當朝宰相。朝中不少人知道他有這個癖好,按朝廷制度路遇三公必須行禮,所以官員們在街頭遠遠望見司徒大人微服出遊,紛紛繞道迴避。
不知道這一天,王戎是否與往常一樣獨來獨往。設想這個鬚髮皆白的七旬老人孤身躑躅於洛陽街頭,全身汙穢淋漓,所過之處人皆掩鼻退避,倘若不幸路遇熟人,這等場景情何以堪?
或者出席這種重要的會議,王戎還是嚴格遵照三公的規格,頭戴高七寸長八寸的進賢冠,身穿華美的皂色朝服,坐著乘輿,鹵簿在前護衛在後,所到之處事先清道,庶人迴避,威風至極。夾道百姓既驚恐又企羨,偷偷觀望,卻發現德高望重的司徒大人全身屎尿橫流,此景想來也是人間喜劇。
此情此景極賦象徵意義,因為王戎有著多重身份,他是晉末第一高門琅琊王氏的領袖人物,他是西晉社會最有錢的富人,卻又是西晉社會最有名的吝嗇鬼,他是惠帝朝的品銜最高的官僚,卻又是惠帝朝人所共知的老滑頭。西晉這個短命王朝的種種特徵,比如門閥政治、比如統治階層的極度吝嗇虛偽、比如政府官員的苟且失職,都可以在王戎身上找到印證。
而王戎最能體現時代特徵的則是他的名士身份,西晉名士縱橫,舉朝公卿都是清談誤國的好手,王戎則是這群名士中資格最老、聲名最高的領袖。
後世將魏晉名士分為四批。最早的一批是“正始名士”,這批名士以夏侯玄、何晏、王弼為代表,他們活躍於魏曹正始年間,因此得名。這批名士是魏晉玄學的開山鼻祖,也是清談清言的始作俑者;第二批名士是“竹林名士”,代表人物即是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賢”。“竹林七賢”並不像此前的夏侯玄、王弼等人那樣,在玄學理論上進行抽象凝遠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