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司馬炎已不再猶豫,他有了絕好的藉口來說服自己,並希望說服群臣。不錯,雖然皇太子愚憨遲鈍,但是將來會有太孫繼承大統,太孫睿智聰明,是難得的佳兒,將來肯定是個賢君。
為了使這個藉口更有說服力,司馬炎開始給孫兒造勢。他經常在百官面前誇司馬遹聰明,說“此兒當興我家”,還說司馬遹的長相、氣質都像宣帝司馬懿。這完全是信口開河,司馬懿生於公元179年,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見過司馬懿的人大多已經作古,司馬懿小時候長什麼樣子,當世不可能有人知道。不過既然皇帝開金口,說這皇孫長得好、長得像祖先,作臣子的難道還能反對?自然是山呼萬歲,向皇帝表示祝賀了。
司馬炎經常舉兩個例子。來說明皇孫司馬遹不同凡響。
第一個例子,是有一次皇宮失火,司馬炎倚著高樓看救火,年僅五歲的司馬遹牽著他的衣角,走到暗處,對他說:“暮夜倉卒,宜備非常,不宜令照見人君也。”這個例子一來說明皇孫有孝心,二來說明皇孫機敏、沉著、處亂不驚。
第二個例子,是皇孫看到宮中園林裡養著一些很大的豬,皇孫說:“豕甚肥,何不殺以享士,而使久費五穀?”這個例子說明皇孫心憂天下,並且知道愛士。
經過司馬炎的努力,還在沖齡的司馬遹很快譽滿天下。
皇帝的意圖表現得如此明顯,那些嚷著說“太子不堪使命”的臣子是否明白呢?
他們當然明白,但是他們不接受。
那些臣子不接受,是因為他們有人選,而這個人選恰恰是司馬炎萬萬不能接受的。
三、兄弟怡怡
在平定吳國之前,張華是司馬炎最最信任倚重的臣子之一。當時滿朝文武不思進取,天下還沒統一呢,就開始貪享淫逸,競相奢侈。例如太傅何曾“廚膳滋味,過於王者”,每天光吃飯就要花費掉一萬錢,何曾還嫌沒地方下筷子,他的兒子何劭更厲害,“食必盡四方珍異,一日之供以錢二萬為限”。駙馬王濟用人奶餵豬,國舅王愷用珍貴的赤石脂塗牆,外戚羊琇連溫酒用的炭,都要先雕刻成奇珍異獸的樣子,然後才拿來溫酒做飯,洛陽的達官貴人紛紛向他學習。
司馬炎很痛恨這種奢靡的習氣,並在泰始八年(公元272年)下詔“禁雕文綺組非法之物”,到了咸寧四年(公元278年),有一個叫程據的太醫馬屁拍在馬腿上,他向皇帝獻了一件雉頭裘,被皇帝借題發揮,在大殿上當著百官的面燒燬。皇帝下詔重申,以後誰還犯禁做這種奇裝異服,一律問罪。可是皇帝的詔令扭轉不了社會風氣,況且皇帝自己也不能以身作則,他一方面倡導樸素節儉,另一方面卻又不停的選秀女、擴充後宮。
群臣既然忙著享樂,就很少有人操勞國事。司馬炎每次提到要對孫吳用兵,總會招來一大片反對的意見,只有羊祜、杜預、張華三人堅定地站在皇帝這一邊,主張趁著吳國內亂頻頻國力大損,將其一舉討平,不要將這個難題留給子孫。羊祜、杜預相繼都督荊州軍事,在前線與吳軍對峙,張華作為內援,在朝中任度支尚書,供應軍需。
等太康元年吳王投降的捷報傳到洛陽,羊祜已經病死一年多了,司馬炎追思他的功勞,熱淚盈眶。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司馬炎立刻封杜預、張華為萬戶侯,並封兩人的兒子為亭侯。此前羊祜、杜預都已獲得開府儀同三司的恩寵,人們普遍看好張華,認為他也即將開府,並且很可能名列三公。
這個猜想落空了。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司馬炎相當誠懇地向時任尚書令的張華討主意,問:“誰可託寄後事者?”
張華想都沒想,脫口而出:“明德至親,莫如齊王攸。”
這太令司馬炎的傷心了,張華的答案離他想要的實在相差太遠。在這個世界上,司馬炎內心深處最忌憚、最討厭的人,莫過於他的同胞弟弟齊王司馬攸了。
因此沒過多久,張華就被趕出洛陽,到北方僻遠的幽州找鮮卑人去處理民族事務了。
司馬攸是司馬昭的次子,從小就表現優異,史書上說他“少而岐嶷。及長,清和平允,親賢好施,愛經籍,能屬文,善尺牘,為世所楷”。對於司馬炎而言,這個優秀的弟弟是極具威脅的競爭對手,因為世人普遍認為司馬攸更勝他一籌,祖父司馬懿對弟弟的寵愛也遠甚於對他。
曾有一段時間,司馬炎絕望的認為皇帝的寶座已經離自己遠去。他的伯父司馬師有五個女兒,卻始終沒有兒子,司馬昭便將次子過繼給兄長。司馬昭掌握大權之後,經常拍著身下的座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