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遊戲競技 > 馬上朝廷(乾隆三部曲第二部-出書版) > 第26部分

第26部分(第3/4 頁)

目錄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夭壽了,我在遊戲養了個修真女友網球鬼才:我的打法有億點點強星鐵:小判官身邊的傀儡師eva:從龍族歸來的碇真嗣輻射海求生,從小木筏到黑珍珠號HP就你叫伏地魔?黑魔王?這也不夠黑啊區區如懿,打就打了港片:拿王炸開局,專嚯嚯女神第五人格:各自安好火影:從百分百完美虛化開始!入住黃金庭院後,愛莉拉我直播女扮男裝後,我被校花瘋狂表白風流短跑之神時空中的深情魯魯修凌駕於諸天凹凸世界:雷震之女網遊之熟女陪我上青雲穿越戀歌:上官與夏侯【HP】布萊克家族莫名其妙的異世界冒險

語,而會很自由大膽地指責和批評他們。對一般比較溫和的敲詐勒索,他們不會起來反抗,除非確信反抗能給他們帶來真正的實惠。但地方官的行為太過分時,他們就會立即作出反應。

清朝的地方官員一般要履行三種職責,他要負責維持一方的安定,要負責收取或減免朝廷的捐稅,另外,他還要保證百姓對他毫無怨言,彼此相安無事。任何人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傷害了百姓的感情或者激起了民憤,或遲或早他一定要倒黴。無疑,公眾輿論對規範各級官員的行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遇到這種情況,中國百姓有他們獨特的處事方式,一方面他們剋制和忍耐,一方面也有他們成功的抵制方式,並由此取得輝煌的勝利(《真正的中國佬》中的《中國的官與民》)。

於是,何天爵先生又舉出一個例子,以證實這一番道理,並告訴我們,中國的老百姓在什麼時候、使用什麼方式來發揮他們的作用。

這不是很有趣嗎?

如果“歪批三國”,說中國的老百姓裝作軟弱,誘使地方官(或他的對立面)犯錯誤,作出過分的舉動(在他的故事裡是稅收一漲再漲),這,該算是一種什麼行為呢?

啥子個歷史觀點

《讀書》上有文章提出:在中國一個半世紀的歷史中,一言以蔽之,“國家建構”蔚為主綱,成為通常所說的“中國問題”的核心所在。而此刻中國,正處在由傳統倫理文明秩序向現代法律文明秩序的轉型之中,是為這一程序的收尾階段。東西方各大文明都曾經歷了從“宗教文明秩序”、“倫理文明秩序”到“法律文明秩序”的程序,中國似乎不脫此徑(許章潤:《國家建構的法理圖景》,載《讀書》2010年第9期)。

在另外一篇文章裡,周有光也有類似的提法,他說:人類的思維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神學思維”,都是迷信;第二個階段是“玄學思維”,是講信仰;第三個階段是“科學思維”,講究實證,三種思維全不一樣(周有光:《今日中國的大學與大學教育》,載《讀書》2010年第10期)。

這些個“歷史觀點”,這些個“順序”,在我看來,真有點莫名其妙。而且,都是照搬外國(沒一個是“中國中心觀”)。其中一文還說:不講民主,不就成君主嗎?——各位看看,是否“驢唇不對馬嘴”?——我想,有些人恐怕永遠明白不了,我們中國可能是有著完全不同的一條道路的。並非這些亂七八糟的“老古板”。

照我說來,“將來有一天”,中國就會走上一個既非“專制”,又非“民主”,而是“迴歸傳統”的“國家建構”,——表面看來,這只是“一個人的戰爭”,其實卻非我一人的主張。

不過,許先生為了所謂“國家建構”,最終提出了中國現下“道統”申明的問題。這或可說明“吾道不孤”,不過“再建道統”,可沒有現成的簡單答案。

在近百年時間裡,中國人“放”“廢”了自己的“皇極”和“大公”(參見筆者與劉洋合作關於土地改革的文章,載《二十一世紀》2009年第2期),而依傍外人外力,貪圖簡便答案,寧肯大腦弱智化,偏愛那些白開水口號,以致迷信什麼“科學”(記得過去黨國曾專批過科學至上)、“民主”、“法制”、“階級鬥爭”……看似簡明扼要的東西,——其實,世上哪有那麼簡便的事呢!

不解決三大誤讀,就是假愛國

最近,網易讀書影片發表了“高王凌談中國歷史的三大誤讀:人口負擔、經濟剝削、政治專制”,在我看來,這些自然都是大問題,有必要再談,甚至反覆地談。

其原因之一,就是今天社會上仍充滿了無數的“陳詞濫調”、對中國文化的“汙衊之詞”,比如:

一、人口(社會史):人口過多,資源奇缺,環境破壞,食品短缺,民不聊生,發展無望……

二、地主(經濟史):強佔土地,殘酷剝削,欺男霸女,壟斷鄉里,暗無天日……

三、專制(政治史):帝王世襲,專制集權,生殺予奪,無法無天,無自由無人權……

處於這種情況之下,中國文化還有何“可愛”可言?如果各位一方面高談“愛國”,一方面漠視“三大誤讀”所涉及的那些問題,你不覺得這中間存在很大的無法調解的矛盾?那,你“愛”的究竟是什麼?

以下我要說幾句嚴厲的話了(往往我是留有餘地的):

這三個問題涉及“三宗罪”:反人類罪、群體滅絕罪、汙衊傳統罪。怎能等閒視之?

誰若不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美少年的寵物神婚顛倒愛一樣長久大清管家婆(東方不敗同人)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東雪同人(gl)本帥最愛帥哥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