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4/4 頁)
。……小民識見短淺,不能慮及久遠,必須良有司感之以至誠。使官民上下,情意流通,有言必信,奉令承教,出於自然。行之既久,漸臻家給人足之風。
因河南一年種樹一百餘萬,“安見豫省之法,不可仿行於他省耶”,訓督撫董率州縣,盡心民事。
先是,乾隆元年三月,禮部尚書楊名時奏薦七人留心經學,可備錄用。即調來引見,用為國子監屬員,其中即有主治《周禮》的拔貢生官獻瑤。'1'至乾隆七年,已為編修的官獻瑤進呈經史,'2'內稱:
《周官·太宰》以九職任萬民,其生財最多者莫如農,而又兼修園圃、虞衡、藪牧之政。俾山林川澤丘陵之民得享山林川澤丘陵之利。
主張於南方山林丘陵、江淮大藪大澤、北方地宜果蓏之地,復興《周禮》之法。
六月二十六日,軍機大臣等奏,查《周禮》任地養民之制,最為綜密。今官獻瑤奏稱,江西、嶺南與淮南、燕齊一帶地方,或山童林赭,棄為不毛,或極望瀰漫,一無出產。雖未必該地方一律多同,但所請修舉園圃、虞衡、藪牧之職,似於籌畫民生之計,不無裨補,昔(漢代循吏)黃霸治潁川,課民耕桑外,兼令種樹畜牧,歲屢大穰。龔遂治勃海,專勸農桑,計口種榆薤蔥韭若干,家畜二母彘五雞,郡以富實。如是山林川澤丘陵之民,可廣收樹畜佃漁之利,自當講求經理,以裕民生。'3'
翌日(甲寅),上諭:
《周禮·太宰》以九職任萬民,一曰三農生九穀,二曰園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澤之材,四曰藪牧養蕃鳥獸。其為天下萬世籌贍足之計者,不獨以農事為先務,而兼修園圃、虞衡、藪牧之政。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樹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任虞以澤事。使山林川澤丘陵之民得享山林川澤丘陵之利。
即是一篇政策宣言,也是一篇學術總結,成為以經術指導政事的典型。面對人口日多,不得不講求“經久優裕之法”,實現可持續性增長,國家承平日久,生齒日繁,凡資生養贍之源,不可不為亟講。……俾地無遺利,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