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3/4 頁)
毫無用處的高壓手段統治廣西田州,現在不但田州沒有了,思恩也被叛亂武裝奪去,損失相當慘重,應該將他正法。但姚鏌能展示他的愚蠢,是桂萼給的機會,所以桂萼應該負“薦人不當”的責任。
桂萼現在只有一個辦法:將功補過,舉薦一個並不愚蠢的人代替姚鏌。
有請王陽明
桂萼和張璁不得不討論代替姚鏌的人選,商量了一天,也沒有答案。兩人又找方獻夫,方獻夫拍掌叫道:“還用商量嗎,我老師王陽明啊!”
張璁和桂萼互相看了一眼。方獻夫沒有死皮賴臉地向二人推銷王陽明,只是說:“如果你們心中還有合適的人選,那就當我沒說。”兩人當然沒有,桂萼咬了咬嘴唇,堅定地說:“就用王陽明吧。”
但是,張璁對方獻夫說:“你可要提前給你老師通風,這次剿匪沒有多少錢,因為剿匪資金都被姚鏌用光了。”方獻夫說:“有一點就成。我老師當初在江西南部剿匪,也沒用多少錢啊。”
桂萼小心翼翼地試探方獻夫:“你老師如果能馬到功成,我們是不是要保舉他來中央?”
方獻夫一眼就看穿了兩人的疑慮,縱聲大笑:“你二人不必多慮。我老師是淡泊名利的人,他只會專注于軍事,並不關心政治。”
兩人放下心來,去找首輔楊一清商議。楊一清聽了二人舉薦王陽明的建議,立即冷笑起來,他說:“朝廷難道只有一個王陽明是剿匪人才?”
桂萼本來對王陽明出山的想法並不堅定,但聽楊一清這麼一說,火氣就上來了。而且,他急於想將功補過,所以馬上質問楊一清:“你說還有什麼人才?”
楊一清不緊不慢地說:“姚鏌平定岑猛的成績天下人有目共睹,廣西又起叛亂,就是因為姚鏌急功近利,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派軍事人才去廣西,而是要派個行政專家。只要再給姚鏌一個機會平定叛亂,讓行政專家來治理廣西,就萬事大吉。”
楊一清的說法很有道理,充分展現了出色政治家的犀利眼光。但張璁卻說:“姚鏌現在被攻擊得體無完膚,皇上根本不可能再給他上戰場的機會,除非你能說服皇上。問題是,你能嗎?”
楊一清被問住了。他的確不能,但要王陽明出山,一旦王陽明立下大功,肯定會挑戰他的地位。一個政治家絕不能給自己培養敵人。他沉默起來,大概是他的良知最後打敗了他的私意,他終於同意了要王陽明出山的建議。
朱厚熜也同意,他此時唯一的想法就是,儘快讓廣西恢復秩序。1527年農曆五月末,中央政府任命南京兵部尚書王陽明兼都御史,征討思恩、田州。
張璁和桂萼竭力淡化王陽明的重要性,所以在讓王陽明出山的同時,也讓在邊疆做苦工的王瓊出山,提督三邊(從延綏到寧夏,直至河西走廊嘉峪關外)軍務。王陽明和王瓊,同時在明帝國的南北締造輝煌。
王陽明在1527年農曆六月初收到中央政府的新任命時,也收到了他弟子方獻夫和陸澄的信。兩位弟子向王陽明祝賀,王陽明回信告誡他們:“你們啊,以後不要如此積極地推薦我,這會給別人造成不必要的壓力。而這種壓力會讓我無論做出多麼大的事都會被他們抹去。我倒不是爭那點功勞,可我不想身在政治之外,卻總被無緣無故地捲進政治之中。”
這正是王陽明的老到之處,或許也是他多年來致良知產生的超人智慧。他那些弟子們對他越是百般吹捧,他越會受到權勢人物警惕的關注。別人對他越是關注,他就越容易被捲進當時複雜的政治中來。他不是沒有能力玩政治,只是沒有這個興趣。
而對於那份新任命,王陽明給出了真心實意的回答:“我不想去。理由有三:第一,我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根本無法承受廣西的惡劣氣候,如果我真的病倒在廣西,豈不是耽誤大事;第二,廣西形勢還沒有到最危急時刻。盧蘇和王受只是當地居民,他們和土匪不同,因為有家有業,所以只要採用和緩的行政措施,他們必會放下武器;第三,如果非要讓人去廣西,我有兩個人選,一個是胡世寧,另外一個是李承勳。他們都比我強,保證能完成任務。”
胡世寧自朱宸濠垮臺後就被朱厚照重新起用。1525年,胡世寧在兵部做副部長(侍郎),他的才能王陽明最瞭解。李承勳是個出色的行政專家和軍事天才,一直在南京任職,曾多次參與地方上的剿匪,練就了一身本領,後來做到南京刑部尚書,和王陽明是最親密的好朋友之一,王陽明對他的能力也心中有數。
楊一清、張璁和桂萼收到王陽明的辭信後,不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