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4/4 頁)
“我知道了。”
應得語氣很淡,春華便不再作聲。
*
司馬朗回來後,一時沒接到任命,原本他老老實實在城裡敘敘天倫,再等個任命也挺好,問題是他在家裡閒不住,竟去評論經典。
鍾繇、王粲發表論述:“非聖人不能致太平。”
司馬朗則認為:“伊尹、顏回都不是聖人,也能使數世相承,達到太平。”
鍾繇是曹操重臣,當朝高官,王粲才名天下,也是未來列為建安七子之一,而司馬朗相當不給人面子的公開抨擊這兩人的言論。
而居然這事的結局還是以司馬朗被曹操父子誇讚結尾的。
鍾繇這兒還好說,原先和司馬朗就有著交情,等事後私下讓兩家女眷透過話,鍾妻孫氏便帶著不悅:“令郎這般做法可真是踩著人博名聲。”
虞氏還要賠小心:“夫人您怎麼能這麼說呢,咱們兩家素來都是相交不淺,我兒這性子您還不知嗎?家裡人都頭疼呢,性子耿直,書越讀人越刻板,鬧出這事我們事先還真不知道這混賬在外會亂說話。”
無論家族如何為他陪著小心,到底此事最後還是被壓下了。也真是因為他是個受重視的嫡長子,換了其他兒子司馬防早煩得可以親自去抽人了,就因為是長子司馬朗,他還不得不拉下來去息事寧人
司馬朗的話死板嗎?不。
他這是在公然抨擊聖人。
鍾繇、王粲提倡的是以儒道的“聖人”治世,但司馬朗卻提倡積極作為,並非只有聖人才能治世。
聯絡到這時候許都的皇冠裡還有一個真“聖人”在關禁閉,此言其實更和了曹氏父子的心意。
司馬朗雖有傲氣,到底不是個庸人。也算是變相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場。
而事實證明,之後的魏晉百年正是中國後世歷史上最不尊崇儒道的時期。
司馬朗的這番話便獲得了曹丕的讚賞,還讓人抄錄下來。曹植便沒這般的眼疾手快,等他哥已經表露態度之後,他也只好轉去支援王粲。
但這時候無論這兩人對此有何動作都是次要的,主事的曹操卻不得不一面抬高了司馬朗,一面又使其為元城令。
這一次上任,司馬朗卻沒有帶上妻子趙氏。
也是婆母虞氏在這時候說了句話,“你家中的兩個姑娘都到年齡了,做母親的這時候不在,誰還能替她們做主相看?”
司馬朗的兩個女兒一個十一歲,一個九歲了,正是該由母親帶著進入社交圈的時候。
教養的事家族或許能幫忙,讓幾個弟妹帶著,但婚事到底是要透過直系親屬的。
趙氏十萬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