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
一番打聽之下,還真讓他打聽到了,澄城張氏的掌舵人,名叫張鬥耀,乃是澄城縣的知縣大人(部份史料中記為張耀採,應為誤記,本書取用張鬥耀這個名字)。
明朝嚴格執行“官員必須避籍、避親”的制度,也就是說官員不得在自己的原籍、或者有親戚的地方當官,所以一般的縣令,往往在自己的屬地沒有產業。兩袖清風而來,三年之後,刮地三尺,袖囊鼓漲而去。
但這個張鬥耀和別的知縣就偏不一樣,他一到澄城縣上任,立即就在澄城縣西面強取豪奪,坑蒙拐騙來了一大片土地,成為了澄城縣有名的大地主,還讓他自己的兒子負責打理這些產業。甚至揚言說,三年之後他任期滿了調任,他兒子也不會走,還會在這裡經營管理這些產業……將來他辭官侄仕,還要到這裡來養老呢。
得到這個情報之後,朱元璋不禁對白水馬家的強勢而感覺到有趣,看來最近的打架事件是無腦的二少爺在背後支撐著,居然連澄城縣的縣令也敢得罪,不得不說,膽子很大,做事有夠傻。要不了幾天時間,澄城張氏的報復就要來了吧……
對了,張鬥耀這個名字,好像有點耳熟!朱元璋拼命地想,可惜數百年來在天空中當旁觀者獲得的記憶庫何其龐大,當中模糊不清的太多了,像這樣的一個小人物,他實在想不起來做過什麼事兒,只是隱隱記得名字而已。
在這一段兒相對平靜的日子裡,也有一隻影響平靜的跳蚤不停地在朱元璋身邊跳來跳去,妄圖以各種方法來攻擊和擊敗朱元璋,這隻跳蚤名叫楊超。
那天齊管事找朱元璋談過話之前,楊超也被找去談了話,大至上和對朱元璋說的差不多,歸納起來就是:我要弄個聽話、懂事兒的人做新的偏院管事,這個人本來要給你,但是你最近的表現實在讓我失望,所以我就選了朱八出來,和你進行對比,如果你這段時間內幹活幹得不如朱八,那麼管事你就別想了……
楊超聽了這段話,那當真是氣得上竄下跳,他給齊管事當了好些年的孫子,不就是為了向上走一步麼?這會兒突然冒個朱八出來算怎麼回事兒?難道煮熟的鴨子就要飛走了?
楊超一股火氣不敢對著齊管事發,所以全都衝著朱八來了。這幾天碰上朱八就挑鼻子瞪眼睛,但他也知道朱八身手厲害,所以只敢口頭挑釁一下,不敢真的做什麼。
對於這隻跳樑小醜的挑釁,朱元璋根本不予理會,他還是和以前一樣,靜靜地等待著屬於自己的機會……
十二、詭寄
此時已是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的二月,春意已發,冬意已去,原本應該是春寒料峭,萬物復甦,美好亮麗的時節,但對於廣大貧苦百姓來說,這個季節也是非常難熬的。
每年這個時候,官府都要向百姓們收繳“春賦”。這裡的“春賦”不是“春天賦詩一首的意思”,沒有那麼詩情畫意,也沒有人在這種時候還有心情寫詩,因為這裡的“春賦”指的是春季徵稅。
有些不熟悉歷史的朋友以為大明朝的稅賦非常低,其實……這些朋友沒錯,因為對於商人來說,大明的稅賦確實很低。對於士紳階級來說,根本就免稅,但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大明朝的稅賦就十分沉重了。
大明每年收兩次稅,一次叫做春賦,一次叫做秋賦。顧名思義,春賦就是春天收,秋賦就是秋天收,這兩次稅收十分沉重,使得許多百姓家破人亡。尤其是從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遼東軍餉不足,加派了遼餉(後來又加派了數次,每畝地加派了九厘銀子)。這份加派一直保留了下來,直到明亡都沒有取消,壓得百姓們苦不堪言。
朱元璋坐在上山坡上,一邊看著大黃牛吃草,一邊看著一個住在附近的鄉民走進馬家大院。這家鄉民選在春賦的時候來拜訪馬家,其實只有一個目的——“詭寄”。
所謂“詭寄”,就是將自己的田產掛在別人的名下。
前面說過了,士紳階級是免稅的,而普通百姓卻必須交納重稅,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日子過不下去了的百姓,就會到當地計程車紳家去,登門拜訪,主動說:“請老爺收我為奴吧,我和我的田地全都歸於您家……”
然後士紳老爺肯定笑嘻嘻地道:“這怎麼敢當?你要來我家當然是好的,來就來吧!我也不收走你的田地,你自己接著耕,只要每年給我交點小錢上來就行。”
結果田地還是那片田地,耕地的農民還是那個農民,但是在官府的資料上,那塊田地已經不再屬於一個農民,而是屬於一個士紳,耕地的農民也變成了士紳家的長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