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部分(第4/4 頁)
三桂推入鰲拜之懷中,皇上便會多一個勁敵;三是皇上剛親政,政局未穩,若提出撤藩,更會令全國動盪。”
康熙帝點頭讚歎道:“你的分析精闢!朕因此知道了此時提出撤藩的弊端所在。”康熙帝停頓片刻,語氣一轉說:“不過,朕認為三藩終究是大清的心腹之患,若不撤之,朕寢食難安!”
索額圖安慰康熙帝說:“皇上的心情,臣能理解。但是,俗話說,欲速則不達。時機沒到,不宜動之時動之,只能是打草驚蛇,於事無補。”
康熙帝問:“那你認為什麼時機才合適呢?”
索額圖說:“臣認為:短期之內,吳三桂必會有所舉動!”
康熙帝問:“你為何如此肯定?”
索額圖說:“據臣所知,皇上在宮中木柱之上刻三藩、河務、漕運六字之事,吳三桂已經知曉!”
康熙帝還不能弄清楚其中有什麼玄妙,便問:“吳三桂知道又怎麼樣?”
索額圖說:“臣認為吳三桂依據它必能推知皇上之心思,故必有防範之心。如今,皇上既然親政,臣推測吳三桂必然有所舉動!”
康熙帝問:“什麼舉動?”
索額圖說:“時候未到,尚未可知。”
康熙帝說:“依你看來,朕只有等麼?”
索額圖笑著說:“唯有如此!”
果然不出索額圖所料,康熙帝親政在很大程度上促動了吳三桂。
吳三桂自然知道,康熙帝親政之後,必然提出撤藩,當初吳三桂雖然焦慮,卻並不驚慌。因為他知道康熙帝未親政之前,此事必不會提出來。所以他在等待著康熙帝親政。
如今,康熙帝親政了,吳三桂便不安起來。雖然並沒有聽到關於撤藩的什麼風聲,但吳三桂知道這一難是在所難免的。吳三桂在忐忑不安中熬過了一段時日,便覺得這樣熬下去不是辦法,心理承受不了。他決定與其這樣耗下去,倒不如主動出擊。
吳三桂將心腹之人召集起來商量。
吳三桂問:“各位還記得昔年皇上在木柱之上刻字之事麼?”
眾人答道:“當然記得!”
吳三桂說:“當年眾人所議,康熙帝刻字之行為說明其心中有撤藩之念頭。時間又過了幾年,皇上之所以未提出撤藩之事,想必是在等待親政。如今,皇上親政了。皇上會不會還提出撤藩之事?針對此事,我們該如何處置?請大家議議。”
馬寶說:“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