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頁)
;二者說明大明朝氣數已衰,沒有其他力量可用,只有依靠吳三桂了。
吳三桂問:“我們下一步將如何辦?”
郭雲龍說:“現在我們仍然不能輕舉妄動,因為形勢尚未分明,所有的行動都只能給自己帶來不利。”
孫文煥點頭稱是。
胡守亮堅決地說:“不行!將軍本來就是食明朝俸祿的,保衛明朝政府是將軍的職責。而今崇禎皇上剛剛厚待將軍,是希望將軍為之滅賊保朝。如果將軍不聽,那勢必落個大逆不道的罵名。”
孫文煥說:“即使落個罵名也得這樣!因為現在賊軍勢大,而大明朝氣數已竭,我們勉強為之,無異於以卵擊石。到時候,明朝尚未保住,而將軍的勢力卻無存也。所以,我認為,與其損失實力,倒不如背個罵名。”
方獻廷說:“是出兵救駕還是擁兵自重,我看得根據將軍的意向而定。”
吳三桂極感興趣地看著他們。他總是在自己難以決策之時,來聽取眾人意見。他喜歡廣開言路,讓眾人各抒己見,以便從中汲取精華,同時也給部下一個開明形象。吳三桂淺笑著問方獻廷:“此話怎講?”
方獻廷說:“若將軍志向不大,將軍可不出兵救君;若將軍志向宏大,將軍必要救君!”
吳三桂問:“何為志向大,又何為志向小?”
方獻廷說:“如果不圖發展,只想保住富貴,則將軍不必出兵!”
吳三桂問:“這是為何?”
方獻廷說:“現在清朝,明廷,起義軍有鼎足之勢,不管將來是個什麼結果,將軍只要擁有重兵,就擁有與誰都可以討價還價的籌碼。那時,自然能夠保住自身富貴。”
吳三桂問:“何為志向宏大?”
方獻廷慷慨激昂起來:“那就是要封侯拜相,甚至要成就王業……”
吳三桂揮手止住他往下說,問:“就照你所說,我該怎麼辦?”
方獻廷說:“那將軍便應該立即起兵救駕!”
吳三桂說:“可是,我覺得孫文煥說得也有道理啊!”
方獻廷說:“起兵救駕,自然會損兵折將,甚至損失慘重,可是能夠換取天下民心。能使天下民心所歸,何愁大業不成?反之,將軍便會成為不忠不孝之人,那樣,將軍會失去天下民心,沒有民心將軍能夠幹什麼?”
吳三桂被方獻廷說得熱血沸騰。然而,儘管他內心激動不已,但他表面卻依然不露聲色。他在冷靜地思考著,因為一著不慎,便會有全軍覆滅的可能。因此,他不得不慎重考慮。
眾人見吳三桂默不作聲,便知他心裡在考慮重大決策,因此儘管心裡焦急,也依然只能耐心地等待著。
吳三桂突然說:“我看還是要起兵救駕!”郭雲龍與孫文煥一驚,方獻廷和胡守亮卻暗喜。然而,吳三桂語氣一轉又說:“不過,我們不僅僅是起兵,我們得將全城百姓帶走,不能把百姓扔給清兵。”
方獻廷不解地問:“俗話說,救兵如救火。攜帶全城百姓而走,幾時才能到達?那樣能救駕嗎?”
吳三桂說:“你不是說要收買人心麼?”
方獻廷說:“這與收買人心有何關係?”
吳三桂笑了笑說:“三國時,劉備駐兵樊城,曹操攻之。孔明要劉備棄城速取襄陽。劉備不肯,要攜民而去。正因為攜民而逃,速度太慢,民眾死傷無數,而劉備有了愛民如子的美名,這樣,劉備不就收買了人心麼?”
眾人立即明白吳三桂的意思,只是有一事不明,問:“這樣,豈不會影響救駕麼?”
吳三桂笑著說:“這就叫一石二鳥。既不會落個大逆不道的罵名,又可儲存自己的實力。”
眾人一想,果然是一石二鳥的好計。不過不無擔心,便問:“要是皇上不准我們攜民而行呢?那我們該怎麼辦?”
吳三桂笑著說:“刀柄在自己手中,豈會傷到自己?”
於是眾人對吳三桂的決策心領神會。
吳三桂向朝廷要求只棄城不棄人回京城救駕,皇上果然答應了他的要求。
於是,吳三桂向自己的隊伍釋出迅速準備開拔救駕的命令。
一六四四年農曆二月底,中國東北仍然酷寒難擋,吳三桂率領八萬大軍,六十萬民眾浩浩蕩蕩地蠕動在寧遠到山海關的路途之上。
隊伍如此龐大,又加之有些人家是舉家內遷,隊伍之中有不少老弱病殘之人,所以行進的速度十分緩慢。
民眾之所以願意隨同吳三桂內遷,是因為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