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第2/4 頁)
了。”然後,他忘不了謙虛一句,又說:“這完全是託皇帝之福。”
楊畏知見初步生效,心裡暗喜,接著又道:“皇帝之福固然要託,而大王之運籌帷幄更加重要!”
孫可望不知楊畏知此話來意何在,只得說:“楊大人言重了!我等是大明臣子,享吾皇隆恩,才得有今日,一切福源皆來自皇上。”
楊畏知知道孫可望此舉是對自己存著疑惑,為了博得孫可望的信任,楊畏知打算豁出去了。於是楊畏知笑著對孫可望說:“我隨皇上多年,從未見到如今吉星高照的時候,只怕這福星之中也有大王之福呢!”
孫可望心中一驚,已知楊畏知話中之意,但卻不知其心中所想。本想斥責他幾句,以表對皇上之忠心,但又怕因此而斷了來路。然而,不斥責幾句,便分明表示自己也有此意。如果楊畏知僅僅是來試探自己,自己豈不上了圈套?孫可望狐疑不定,一時難以決斷,便只是以默然待之。
楊畏知見孫可望並不斥責自己,猜知他心中已生壓主之心。但孫可望的默不作聲又使他有些把握不定。他趕忙說:“楊某並無他意,只是對大王推崇備至罷了。”
孫可望見楊畏知畏頭畏尾,心中暗笑。他想讓楊畏知輕鬆些,便笑著說:“楊大人不必自責,我亦沒有責怪大人之意。我只是在想,楊大人剛才之言實在不虛。想永曆帝自稱帝以來,都是過著漂泊流浪的日子,只是與本王聯合之後,才能安居安隆。我猜知其中只怕僅以皇上一人之福分還是不夠的,恐怕還有眾人之福分隱在其中!”
楊畏知一聽,心裡一樂,便眉開眼笑地對孫可望說:“大王言笑了!皇上是天子,除了天與地,就算皇上大了。天子能君臨天下,自然其光輝灼灼壓過眾人。平常之人的福分都是微少淺薄的,即使有,也必掩於皇上之福中,豈有與天子共分福氣之人?倒是大王你出身王侯,自幼有帝王之氣臨身,才可鑄成能與皇帝之福共同的氣勢。”
孫可望見楊畏知之心昭然若揭,雖然不知他是真心推崇自己,還是曲意逢迎自己,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聽了楊畏知的話,讓人舒服!古來聖賢之人都說忠言逆耳,勸人能聽不順之言!可是我孫可望長了這麼大,也見過不少人,可就從來沒見過不喜歡聽好話的人!俗話說,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不管如何,我先受用一番再說。
於是,孫可望笑著對楊畏知說:“楊大人真是說笑話了!我孫可望雖然是秦王張獻忠之養子,且是四王之尊,但畢竟不是皇帝,其光再耀,也無法與皇帝齊輝;其福再隆,也無法與皇帝並存。我想,本王之福,可能是託先王餘蔭而得之。”
經過一陣真真假假的試探,楊畏知心中越來越有底了。他心想:若能助孫可望稱帝成功,自己便可成為開國元勳,今生今世便可能封侯拜相,封妻廕子,子子孫孫都會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當然,如果孫可望沒有此意,且死忠皇上,那麼自己便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但是,不管成敗與否,自己都得以此一博,否則白來人世一遭了。想到此處,楊畏知把心一橫,膽氣頓生,立刻跪到孫可望面前。
孫可望見之,大驚,急忙說:“楊大人此舉,何意?豈不要折殺本王麼?”說著,便要將楊畏知扶起來。
楊畏知肅然道:“大王若恕本人言之無罪,小人才起來說話。”
孫可望看著楊畏知,在琢磨著楊畏知要說的是什麼話。但見楊畏知一本正經,知他絕非遊戲之言,便也肅然說:“我准許楊大人言而無罪!”然後一邊扶他起來,一邊說,“這回楊大人總可以起來說話了吧!”
楊畏知慷慨激昂地說:“王與三將軍比肩而起,不借虛名,無以籠眾。昔曹孟德奉迎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由是得志;今桂藩在肇慶,王無其意乎?”
孫可望一聽,心中一驚:這不是要自己也學曹操先挾天子以令諸侯然後再稱帝麼?難怪他要自己恕他無罪之後他才肯說!只是不知他心中的真實想法如何?想到此處,孫可望覺得不可輕易將心交付於此人,得有所保留。孫可望裝作沒有聽見剛才的話,客客氣氣地對楊畏知說:“楊大人,請喝茶!”
楊畏知只得尷尬地端起茶杯喝了一口,一股清涼之氣直沁肺腑。
原來茶水冷了。
二、孫可望在貴州省內大造宮殿
楊畏知從孫可望的王府出來後,心裡仍存不甘。因為他根據自己的觀察得知孫可望肯定是同意自己的意見的。但是,孫可望為何直到自己跪到他面前,掏心掏肺地說了那一番話後,仍然表現很冷淡呢?是自己過於唐突,還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