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第3/4 頁)
。不安,故易動;易動者,土崩之勢也。]��
元朔二年(B127,甲寅),30歲。�
募民能入匈奴得以終身復,為郎增秩。及入貲為郎,始於此。�
冬,賜淮南王、淄川王几杖,毋朝。�
[時武帝方好藝文,以安屬為諸父,辯博善為文辭,甚尊重之。每為報書及賜,常詔司馬相如等視草乃遺。初,安入朝,獻所作《內篇》,新出,上愛秘之。使為《離騷傳》,旦受詔,日食時上。又獻《頌德》及《長安都國頌》每宴見,談說得失及方技賦頌,昏期然後罷。(《漢書·淮南王傳》)]�
正月,納中大夫主父偃議,頒佈“推恩令”:“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由皇帝定其封號。自是,藩國裁分,諸王子弟畢為侯。�
[仲長統《昌言·損益》:“漢之初興,公王子弟,委之以士民之命,假之以殺生之權,於是驕逸自姿,志意無厭。魚肉百姓,以盈其欲。報蒸骨肉,以快其情。上有篡叛不規之奸,下有暴亂殘賊之害。雖籍親屬之恩,蓋源流形勢,使之然也。降爵削土,稍稍割奪,卒至坐食俸祿而已。]�
匈奴攻入上谷,漁陽,殺略吏民千餘人。韓安國卒。�
春,遣將軍衛青、李息出雲中,至高闕,取河南地。盡逐白羊,樓煩諸部,遠征遂西至符離,獲首虜數千級。�
[“衛青復出雲中以西至隴西,擊胡之樓煩,白羊至於河南。得胡首虜數千,牛羊百餘萬。於是,漢遂取河南地,築朔方,復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漢亦棄上谷之什(音鬥)闢縣造陽地予胡。]�
經此役,衛青全部收復秦河南地,置朔方、(此乃用主父偃之計。《史記》:“偃盛言朔方地肥饒,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內省轉輸戌漕,廣中國土,滅胡之本也。”)五原郡。遂據之以為出擊匈奴單于王庭之正面根據地。�
[錢穆謂:“是時漢都在長安,匈奴據河套,實為最大威脅。衛青取河南、置朔方,自是長安始無烽火甘泉之警。”�
漢與匈奴東西橫亙,匈奴單于庭偏在東,長安偏在西。故匈奴利於東侵,漢軍便於出西。建城朔方,同時棄上谷之漁陽地予胡,此為漢庭棄守為攻之大戰略。此後匈奴於兩翼皆大受漢軍之威脅。]�
[元朔二年衛青奪取河南地後,漢武帝曾頒詔嘉獎,道:“今車騎將軍事,度西河,至高闕……已封為列侯,遂西定河南地。按榆奚舊塞,絕梓嶺,梁北河。”�
《史記·匈奴列傳正義》引《地理志》雲:“臨戎縣北有連山,險於長城。其山中斷,兩峰俱峻,土俗名為高闕也。”漢臨戎縣在今日內蒙古磴口市北,其北的“連山”非狼山莫屬。漢代“土俗”稱狼山“中斷”處的要塞為高闕,說明高闕地名在河套一帶行用已憤憤
久,不是史家新造。《水經·河水注》說今狼山口“兩岸雙闕峨然雲舉,望若闕焉,即狀表目,故有高闕之名也。”漢代至北魏河套一帶的居民一向稱狼山中斷處的要塞為高闕,正是高闕在狼山的強證。�
高闕是一處軍事要塞,《史記》所述與高闕有關的戰事,反映出它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高闕與河南地區關係十分密切。趙武靈王古領高闕前後,大約河南地已歸入趙國版圖;戰國末年趙國失去高闕,河南地也同時喪失,所以秦統一後有連取高闕、河南地之舉。奏末河南地再度為匈奴佔據,直到漢武帝元二年才重新收復,而收復河南地的關鍵仍是高闕的奪取。司馬遷把古據高闕當作趙武靈王、秦始皇、漢武帝功極盛的標誌大書特書,字裡行間實寓有高闕得則河南地安的含義。戰國秦漢時“河南地”的中心區域在河套一帶。]�
夏,募民十萬口徙朔方。又徙郡國豪傑及訾三百萬以上於茂陵。�
[從主父偃議:“茂陵初立,天下豪傑兼併之家,亂眾民,皆可徙茂陵。內災京師,外銷奸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武帝時選強豪大姓不得族居。(《後漢書》鄭弘列傳注引《謝承書》)]�
漢武帝生平大事年表(25)
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連載:漢武大帝 出版社: 作者: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關東大俠郭解亦在徙中。郭解拒命,乃族郭解。王太后為郭解請託,武帝從公孫弘議峻拒之。�
[元朔二年(前127年),大俠郭解被捕獲。偵訊表明,其親手殺人案皆發生於朝廷頒佈大赦令前。而在大赦令頒佈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