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部分(第1/4 頁)
膠又芯�觳桓以僬劍��綞�櫻�
就當大家等待王爺到來準備進入代州將金軍徹底逐出河東時,卻等來了撤軍的命令和接防的禁軍…
趙檉奪得忻州後,準備調集糧草以此為基地與金軍再戰收復代州之時。朝中得知他違旨不歸,揮兵北進,以八百里加急下詔命他回京赴任,解散義勇,由禁軍接防。趙檉依然不理,再戰忻川水,追擊金軍,已得詔令的折可求和張思正部奉旨出太原,準備過石嶺關強行接收,卻被狼一旅阻於關下。
折可求知道忠勇軍的戰鬥力,不敢強進,屯兵關下,遣人急報京師。而隨後而來的劉鞈部卻不知厲害準備武力過關,得知雙方就要動武李綱急忙趕來阻止,可劉鞈卻以聖旨示之,李綱也無可奈何,只得以河東宣撫使的名義要求單騎過關去勸說王爺遵詔撤兵。
當李綱趕到忻州,趙檉已準備齊整,要兵出忻州攻代州。李綱勸王爺緩行,先放禁軍過關,由他再向皇上說明情況請旨,兩軍同時出兵共取代州。趙檉應允,放禁軍過關,準備合兵一處攻打代州,將金軍逐出河東。
但三日後,朝中聖旨下,拒絕了李綱的建議,並任命趙檉為樞密院同知,讓他即刻赴京任職,攻取代州之事交由禁軍執行,旨意言辭激烈,隱露殺機,而此刻情報司轉來份急報稱:朱皇后知燕王妃精通詩詞歌賦,邀其進宮,卻被留於宮中。
這時二十餘萬禁軍盡數過關兵至忻州,將河中軍困在城下,而李綱再次上奏,往復數次盡被駁回,已毫無辦法,趙檉長嘆一聲:“書生誤國,至我功虧一簣!”傳令撤軍!
第一章 堂議
河中軍在禁軍各部的監視下退回太原府,但他們依然對河中軍防範甚嚴,不準其入城,而讓他們屯駐於三交口外,只准燕親王領五百親衛進城商議善後之事。如此態度令各部譁然,趙檉此刻的心情可想而知,無奈、憤怒、失望,五味雜陳!
趙檉知道自己一旦進城恐怕就會被強留城中,禁軍也會趁自己離開強行以聖旨強行解散義勇,命各府軍各部退回河中。而河中軍各將早就對朝廷的態度心生恨意,而他們要鬧將起來,河東所部又有誰是他們的對手,那時不僅河東會再歷兵火,弄不好就會席捲整個西北,因此趙檉決定暫留軍中安撫眾軍。
趙檉也本是一番好意,卻把太原城中的一班大佬們給嚇著了,他的身份和所處的地點太敏感了,不由人不多想!
太原城這是什麼地方啊?號稱龍城,是出皇帝的地方,雖然釘了龍脈,削了龍角,可當年太宗皇帝釘的是別家,而不是老趙家的。燕親王也是老趙家的根兒,現在人家打了勝仗,卻在大軍押解下給弄回來了。太原城中軍民對此事也是議論紛紛,為燕王抱不平,即使城中的官員和禁軍軍將也對其表示同情,雖然嘴上沒說,可也是消極怠工,應詔並不積極,群情洶洶。
城中出現了一邊倒的趨勢。而大軍要被解散,王妃滯留宮中,這也是將人往絕路上逼的節奏,如果年輕人一旦沉不住氣,口出‘不敬’之言。手下再效仿當年太祖玩個兒‘黃袍加身’的遊戲豈不壞菜了…
“諸位,河中軍滯留城外。燕親王不肯入城,朝中催促甚急。各位有何良策儘管道來!”形勢‘嚴峻’,內戰似乎一觸即發,河東宣撫使李綱一邊向朝中彙報,一邊召開自己赴任以後的第一次河東路擴大會議商討對策。
“宣撫使太過緊張了,河中軍連番苦戰,剛剛退下來也應休整,怎麼可能即刻開拔,燕親王也許是要犒賞將士,安撫眾軍。遲兩日回城也不是沒有可能。”張孝純首先發言道,對李綱過激反應很是不感冒,人家要反早反了,只要分出一部佔據險隘就能將你們這些禁軍阻於河東之外,所以他不相信燕親王會做出什麼大不敬之事。
“張學士之言差矣,燕親王如果心懷坦蕩就不該屢次違詔,回軍後也應速速進城!”河北宣撫副使劉鞈說道。
“哼,雁門不守,河東不保;石嶺不復。太原難守!劉將軍難道不知嗎?如果燕親王止步於關前,太原便仍處於金賊兵鋒之下,其如此不過是為了消除太原之患,而知府和本官也聯合上表奏於殿前!”王稟言道。“如果劉將軍被大軍所困,是否又有膽量單騎離軍進城?”說到此,言語更為不善。
“即便如王將軍所言。在朝廷大軍到來之時,燕王也應奉詔退兵。將攻防之事交予我等,而不該再次進兵忻州。否則其難洗不軌之意!”劉鞈老臉一紅,但依然強辯道。
“呵呵,將攻防之事交予你等,太原城被圍數月,女真荼毒河東之時,不知你等在哪裡?聖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