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部分(第2/4 頁)
感嘆人各有志。
自募兵令到現在聚集了二十萬大軍,大大超出了趙檉的意料。他沒想到自己的人緣居然這麼好,別人愁兵少,他愁得是人太多了。他還沒有指揮這麼多部隊的經歷。現在更麻煩的是如何調配這麼多部隊,這些人雖然訓練有素。但是卻互不統屬,要想將這麼多雜牌整編在一起。還能相互配合默契確實給他出了個難題!
如果說整合部隊的事情還有解決的辦法,但此時事情搞得轟轟烈烈想低調也不可能了,起初按照本意能來個兩三萬人捧場就行了,然後讓趙仁以河中軍屯使領軍出征,自己當個配角,即抬舉了趙仁,又隱藏了自己的實力。可現在事情發展已超出了他的控制範圍,只能委屈趙仁背黑鍋了,自己索性轟轟烈烈的幹一場了…
“王爺此次堅決親領大軍出援了嗎?”楊時憂心忡忡地問道。
“此刻大軍雲集,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而各軍互不統屬,本王不出面,無人能鎮的住局面,以他人為將只能重蹈種老將軍兵敗的覆轍!”趙檉說道。
“唉,如此一來,敗了還可保全,要是勝了王爺處境將更加艱難!”楊時嘆口氣道,他博覽群書,當然知道皇家爭鬥的冷酷無情。
“龜山先生過慮了,王爺振臂一呼便有十數萬大軍聚於麾下,做的也是為國利民的正義之事,皇上理應封賞才對,怎麼會怪罪王爺!”陳東擺擺手說道。
“少陽,你可知有功高震主之說,皇上數次下詔整頓和徵集軍隊,千方百計地增加兵力,但應者寥寥軍力實未能增加,看到王爺如此豈能放心?你做事太過孟浪了!”楊時看向陳東肅然道。
“龜山先生言重了,上次進京,我領太學生伏闕上書,皇上盡為採納,誅殺、貶嫡了蔡京等惡賊,可見新皇是清明之君!”陳東不以為然地說道。
“少陽,你此次進京能帶來太學諸人,確是件好事,可你卻不知兇險。在你上書之時,宮中遣人數次欲刺殺於你,如不是王爺遣近衛暗中保護你早就命喪黃泉。而你當日上書,皇上命王濋、李邦彥調集重兵欲行鎮壓,只是局面已經失控,恐生民變才放過了你等,其中兇險你卻不知。事後,耿南仲等人已擬定一份名單,予以斬殺以正當日逼宮之事,你陳東名列榜首,要不是王爺迅速安排你領人出京,只怕你…”楊時搖頭苦笑道。
“你們表民意擁李綱為相,也是出於公心,但也讓李綱背上了攜眾逼宮之名,現在其被聖上強命為河北宣撫使出援太原,看似倚重其實是貶其出京,而以其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領兵對抗女真人,結果不言自明,此次再敗中原再無可戰之兵,王爺此次冒然決定出兵也是為保全一個忠臣,為大宋留下最後一點希望!”周行己說道。
“兩位先生是不是以偏概全了!”陳東辯解道,“此次上書除了朝中六賊,斬了亂國亂政的內侍,京城才得以不失,且大快人心,朝野上下皆歡喜鼓舞,即不算是有功於社稷,也不能言過吧?”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正是因為誅殺了六賊,你們也把天下計程車人的腦袋放在了刀口上,也讓王爺此戰更為兇險!”楊時的言語激烈起來…
第二百一十九章 步步為營
北宋是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立國的,因此對武將、軍人掌權的危險有清醒的認識。再加上五代時期國家被將領所左右的歷史經驗,所以他立國之後非常重視對武人的限制,確立以以儒立國,重文抑武的國策,立誓言碑:優待文人士大夫,不殺大臣及上書言事者。
因而,宋代的官員主要來源於科舉入仕計程車人階層,大批文彥學子透過這個途徑,躋身於統治階級行列,實現了學而優則仕的追求,經過百年的強化,正如蔡襄所言: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辭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穀之司,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這些士大夫與皇權相結合,共同維持著國家的政治執行,所以士大夫比任何時候都更能體現出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最高理想,可以說大宋王朝是士人們撐起了一片天,也造就了歷史上‘宋是文人士子的天堂’的傳說。
但正是因為士人們的命運也與皇族的命運息息相關,所以他們更加忠於皇室,積極上書言事,平判歷史,參與政治,有一種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即使是在仕途受挫,落魄失意的時候,仍然沒有放棄‘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一如既往的關注著國事民情。這是時代環境所喚起計程車人階層欲忠君報國的思想體現,它反映出士大夫在掌握政權之後的一種心態,從追求個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