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3/4 頁)
生智、何鍵、李品仙等人。袁世凱對他們不放心,令王汝賢、範國璋等北洋軍隊進駐湖南,表面上是防兩廣的護國軍,實際上是監視湖南軍隊。湘軍被北洋軍隊壓迫,退駐湘南、湘西各地,最後終於發生戰爭。
湖南戰爭打響後,舊桂系深知如果湘軍不能支援,北洋軍隊就可由湘南入桂入粵,他們的天下就會完蛋。因此,陸榮廷、沈鴻英就傾全力援湘,連剛剛成立不到半年的廣西陸軍模範營也改為總司令部衛隊第一營,隨同出發。黃幹雙正是此營的下級軍官。特別是構成新桂系的重要人物白崇禧、黃旭初、夏威也在此營,他們成了日後舊桂系的掘墓人。
桂系分兩路軍援湘,一路由陸榮廷的內弟譚浩明指揮從廣東經耒陽向攸縣;一路由沈鴻英指揮從廣西經武岡向邵陽。
沈鴻英途經武岡時,大肆招兵買馬,擴大實力,當時適逢張雲卿之兄張順風偷牛被殺,其子張慕雲欲報仇,遂投入桂軍。一同入桂軍的武岡籍人士計有數百人,和張慕雲分在一個連隊的有近二十人,連長黃幹雙,計有尹東波、謝老狗、鍾雪華等人。
張慕雲隨沈鴻英征戰時,勢如破竹,大敗北軍,不久佔據了省會長沙。也就在這個時候,湘、桂軍內部出現磨擦,譚浩明自恃功大,全不把湖南人民和湖南軍隊放在眼裡。他一個綠林出身的粗人,當了湘粵桂聯軍總司令仍不心足,想做湖南督軍,要把湘軍總司令程潛屈為省長,並且幾次選舉時用武。因而引起湖南軍的極端不滿,湘、桂從此不和。吳佩孚乘虛而入,桂軍大敗,紛紛抄原路逃離。
途經武岡時,武岡籍士兵紛紛當逃兵。僅在黃幹雙連隊的張慕雲勸同鄉說:“現在回去有什麼用,家裡日子不好過,日子稍好一點又有土匪騷擾,還不如跟著沈司令,在部隊裡學點本領、見識,說不定將來還能闖一條路出來。”於是,尹東波、謝老狗、鍾雪華等十幾人就留了下來,一道隨大部隊回到廣西。
當軍隊從武岡退至全州時,軍中盛傳陸榮廷有電報,要譚浩明看看《三國演義》,設些埋伏來阻止吳佩孚南下。聽到這訊息,沈鴻英嗤之以鼻,他在恥笑譚浩明一字不識。
舊桂系中,沈鴻英算是最善謀略的,當聽到這種傳聞時,他安慰部下說:“弟兄們不用怕,吳佩孚絕對不會入廣西,如今直皖戰爭正在醞釀,他沒有精力繼續南下。”
果不出所料,追兵連武岡都沒有到。
桂軍退入廣西后,陸榮廷就湖南的取捨及今後安排問計於沈鴻英。沈鴻英說:“如今,無論湖南還是廣東,都反對我們,處於這種情況,我們只能選其一,而不能各個擊破。”
陸榮廷覺得有理,又問湖南和廣東應該舍哪一個省。沈鴻英說舍湖南,並說出三個理由來:“第一,吳佩孚在湖南的勢力堅強,無法擊退;第二,湖南的軍隊和人民都比廣東難對付;第三,湖南沒有廣東富裕。”
經沈鴻英如此一說,陸榮廷遂決定專顧廣東,與吳佩孚議和。
1918年初,張慕雲、尹東波、鍾雪華隨沈鴻英由廣西容縣出發,遠征廣東。他們的連長黃幹雙是容縣人,出發前,黃幹雙哥哥生下一兒,按當地風俗,新生兒滿月要做一架新木橋,搭在小路上,誰第一個透過小木橋,誰就是小兒的乾爹。當時,因開拔在即,黃幹雙回去看望母親,鍾雪華是他的勤務兵,很自然地要隨往,適逢新木橋架設不久,於是鍾雪華成了黃幹雙侄兒的乾爹。憑著這層關係,加之鐘雪華雖短小,但為人頗機靈,很討黃幹雙喜歡。
那時,舊桂系屬廣州軍政府,他們在廣東最大的敵人是龍濟光,戰爭開始時廣州軍政府派李烈鈞率滇軍由江門、四邑正面迎戰,沈鴻英率軍由容縣、陸川出茂名、廉江截其後路。
沈鴻英部是一支能征善戰、久經沙場的軍隊,戰鬥力十分強大,將龍濟光部打得一敗塗地,繼而又趕走李烈鈞,從而使桂系徹底操縱了廣東。
舊桂系打敗了龍濟光、趕走了李烈鈞,接著就進行同國民黨孫中山先生的攤牌鬥爭。陸榮廷利用手中的軍隊改組軍政府,將孫中山屈居在他的心腹岑春煊之下。孫中山聞知,辭去大元帥職。最後舊桂系全面操縱了廣東省,實現了他的野心。同時,也就在這個時候,沈鴻英與陸榮廷出現了裂痕。問題出在任職上面。沈鴻英勞苦功高,自認為廣東督軍非他莫屬,但陸榮廷卻把這位置給了毫無功勞的莫榮新。
莫榮新,廣西桂平人,落籍廣西不久的廣東人,與陸榮廷在邊防同當軍官,讀過幾年書,識得幾個字。當上廣東督軍後,常書“橫戈躍馬想當年”送人,或代人寫匾額招牌,以表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