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第1/4 頁)
呷死嵯碌摹�
“快去,請先生晚上來看戲。他最近悶的慌,看看正好。”劉伯淵對著副官說道。
旁邊的範安立馬攔住,“淵士,你就別請了,這出戏就是讓大家哭的,你請司令來幹啥啊?”
“嗨,你就不懂了,先生不是看戲,而是要看咱們把戲排出來了。”劉伯淵更瞭解楊銳,知道悲不悲不是重點,重點宣傳上政治部有多了一個有力的武器,“快去請。”他對副官喊道。(未完待續。。)
第七章 訴苦
當日晚間,一出名為血債的話劇在政治部的大帳裡開演,其實說是開演,不如說是彩排。這部劇的背景取在山東萊州一帶,講述的是農民許老漢一家自甲午以來遭受的苦難,四個兒子中,大兒子在旅順幫清廷扛活的時候被日本兵所殺,二兒子為了保衛村裡的玉皇廟被洋人教士指使著官府所殺,家中的地也被教民給搶了,自此,徐老漢跟著老實巴交的三兒子夫妻帶著小兒子去了京城,去的時候整個山東天災**、饑民遍地,貪官狡吏草菅人命。徐老漢為了小兒子的婚事著想,路上撿了個小媳婦。一家五口到了京城後,有手藝的三兒子開了修鞋鋪子,小兒子做了人力車伕,兒媳婦、小媳婦在家伺候老爹,這日子過的和和美美。
可日子沒安穩多久,庚子年,有點手藝開修鞋鋪子的三兒子因為不修殺人洋兵帶血的靴子,被洋兵汙做義和團給殺了,媳婦也被…之後上吊死了。關內無法立身,聽聞關外容易討生活的小兒子,帶著老爹和小媳婦闖了關東,誰知道走到半路上,盤纏用盡,自己去偷糧食的時候被旗人地主給抓了,在被複興軍救出之前,老爹餓死了,小媳婦被旗人老爺侮辱之後自盡了。
整齣戲編的很好,演的也很好,裡面的一些對話雖然表達的道理很深,但是用語卻很樸實直白,讓所有人都聽得懂。特別戲裡面對於中國現狀的分析也是由淺入深的,大兒子死於國家貧弱,二兒子死於洋人勾搭下的官府,三兒子本想逃避,但即使是天子腳下也不得安生,至於小兒子的遭遇。則更是說明國家的現狀為何會如此,特別是加入復興軍前,一個軍官還給小兒子解釋了復興軍的為什麼要幫著洋人打洋人的道理。
戲裡面除了講道理,情節也是很煽情,只是楊銳一點也沒有哭,他問向旁邊流著淚的劉伯淵:“這出戏排的很好,劇本是誰寫的?”
楊銳的問話讓劉伯淵頓時一呆,他沒想到楊銳沒有看之前的解釋,便道:“先生,這出戏是真的。不是編的。”
“是真的?!”
“是真的。現在小兒子就在一旅三團當排長,團長李叔同聽了他的遭遇,就把這事情稍微的加工了之後寫出來了。”劉伯淵一邊擦著淚一邊說道,之前他看劇本的時候還沒有這樣激動,可是演萬卻不知道自己怎麼哭了出來。
“三團李叔同?”楊銳想起這個人來了。說道,“那這個小兒子人如果不笨。又有戰功的話。把他提拔起來做連長。”
“是,先生!”劉伯淵答應到,其實他早有此意,豎典型是應該是的,越一級提拔,特別是不超過連長是和參謀部溝通好了的。當然,為了不影響戰鬥力,這種基於政治上的提拔其實並不是太多。
提拔完原型人物,楊銳又道:“地方韻味已經很足了。演員演的也好。不過能同時開演多少出這樣的戲?”因為沒有麥克風之類,每次觀影的人數在一個營左右,人多了就難以聽清看明。現在部隊四萬多人,要全部過一遍得五六十次。
“現在已經有三個劇組,全軍都看一遍估計要一個月。”因為戲中的對話都是山東方言,滬上那邊的人無法幫上忙,因此可以演戲的人就少了。
“這太少了。還要增加人,最少要有五個劇組。”楊銳指示道:“另外,演的時候配音的那些吹鼓手可以去滬上那邊找人,這些人會奏樂就成,最好就是配樂裡面把二胡加進去。”
劉伯淵一邊謹記,只待楊銳說道二胡,一愣之下便明白了,他是江蘇人,二胡是常常聽的,那些演的悲的地方來一段二胡真是再好也不過了,他立馬說道,“好的,先生。我馬上給滬上那邊發電報。”
“除了這出戏之外,還有其他的戲嗎?”楊銳是知道後世文工團的,宣傳的威力不光是要對外吸引革命者,組織內部也要反覆的宣傳,一定要把仇恨給挖出來,要讓所有人恨,這是自古造反的動力源泉,只嚮往美好理想是沒用的,後世那些經典的革命文藝作品大多數都是挑起仇恨的,還有少部分是為了豎立犧牲榜樣的。恨永遠是革命文藝的主題。
“還有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