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部分(第3/4 頁)
給予獎學金,不能為我所用者,家貧的可以簽訂助學貸款,按照之前的測算,每人每年的所需要的費用在十五塊,五萬中學生需洋元七十五萬塊,再加上大學堂、法政學堂,師範學堂將來的三萬人學生,還有山區小學堂擴大後的一萬人,留洋學生的五百人,那麼整個教育一年所需不會超過一百八十萬元。”
蔡元培大概的給了一個教育預算,這在他看來這已經很了不起了,可這和楊銳的想法差遠了。不過他對於小學堂的分析對楊銳構思教育計劃極為有用,按照現在的情況,復興會不能去搞什麼普及教育和免費教育,那是自討苦吃。(未完待續。。)
第五十章 早晨
楊銳沒有聽蔡元培的教育計劃,他在只是在想他之前的留學計劃,當時他認為留學生最少需要三萬人,但事後再想,又覺得並不合理。在他愣愣神的功夫,蔡元培已經說完了,楊銳此時才回過神來了,茫然的問道另外一個問題,“孑民,現在留學生有多少?”
這個倒是蔡元培沒有說的,他補充道,“滿清排除去的……”
他說道這,楊銳插言道:“日本那些垃圾不算。”
蔡元培知道楊銳素來對日本絕無好感,不過留日學生確實太爛了,當下把日本去掉,然後說道:“留學歐美大約在五百人左右,其中法國最多,有一百二十四人,英國次之,一百零七人,德國七十七人,美國三十一人,俄國十八人,比國沒有數目。我們派遣的都在德國,有一百八十八人。”
“那這樣就有近七百人了?”楊銳聞言有些高興,最少還有五百人頂用的,若是再多幾年,怕是也有個兩三千人。
蔡元培看著楊銳的神色,有些話覺得還是說出來的好,“竟成,這五百人也是不行的。”
“什麼,怎麼會不行?”楊銳奇道,難道歐洲也有三個月的速成班。
“確實不行,他們之中大多是為了做官去的。”
“做官?”
“是。今年六月學部已經開始對歸國留學生考試了,根據成績可以賜進士、舉人等,這事情去年便定了。正是如此,日本才有那麼多人留學。歐美學校雖然比日本嚴格,但一些純粹為了做官去的人。即使學到了什麼,待拿到畢業證,怕也是忘光了。”
蔡元培對於那些進階之士太瞭解了,這些出去的留學生,真正悉心求學、不求做官的怕不到兩成。
“那就只能靠我們自己了。”楊銳嘆氣道,他開啟自己的記事本,道:“我的計劃。或者說要求是這樣的,留學生最為要緊,分三塊。第一塊是科研,通知歐美那邊,把工、理、醫、農這些科技類的分支找出來,找出分支再找到這個分支上最出名的幾個教授。然後再派學生重點攻堅這幾個專業。待六七年之後,每個分支最少要有十到二十個留學生,算一百個分支,這裡需要一兩千人,這些很有可能要讀到博士,需要的錢估計要不少;第二塊則是教學,國內還是要辦大學的,所以各個學科的教授極為要緊。每個學科算下來,也估計要個兩到三千人。要評上教授,總要是個碩士吧;第三就是技術運用了,這主要是在工科,大部分是技術人員,造船、鍊鋼、修路、探礦、化工、軍工、製造,這裡最好要有五千人。這樣算起來就要一萬人。一萬人,按照學士一千五百兩、碩士兩千五百兩、博士四千兩算,需要兩千三百萬兩。分七年完成,那麼每年將派出一千五百人,每年的費用在三百三十萬兩,合洋元為四百五十萬塊。”
楊銳最後得出的資料讓蔡元培和王季同目瞪口呆,這麼多錢已經超過安通梅鐵路了,王季同道:“即使遼東那邊開始盈利,我們也很難湊出這麼多錢。”
楊銳搖頭,“不止這些錢,還有。留學生之外便是國內大學,同濟現在的學生只有七百九十四人,太少了。”他看到蔡元培要解釋,忙道,“我知道德國人要求很高,而且德語有些學生學起來吃力,但是我說的是之後,同濟每年最少要有兩千人畢業,除了德國,俄國那邊陳去病已經去了,若是能哄得沙皇在哈爾濱辦個俄羅斯大學堂,那就再好不過了,若是他不掏錢建學校,那就我們掏錢建,然後他那邊派老師,美國這邊也要合作一些,最好是能把庚子退款拿來辦所學校。”
“庚子退款?這是……”蔡元培驚訝道。
楊銳一不小心說漏了嘴,只靠扯謊道:“就是美國人知道排華法案把我們惹毛了,大家又轟轟烈烈抗議了一場,於是就慫了。想要中美親善,願意把庚子賠款的一部分退給中國辦學。”
“這是…真的嗎?!”不但蔡元培,連王季同都站了起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