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部分(第2/4 頁)
道,話沒說完便哈哈笑了起來。(未完待續。。)
第二十八章 新城
處於東北的楊銳根本沒有想到因為復興會而挑起的輿論風潮,已經改變了一些歷史細節。不過即使知道,楊銳也不在乎,雖然對於革命者很是欽佩,但對於被黑龍會嚴重滲透的同盟會他是無愛的。他此時坐在軍營裡拿著一張泰晤士報,日俄大戰之後戰線僵持在昌圖、四平一線,除了要練兵的獨立軍時不時趕新兵上陣,不斷的和對面的日軍對射之外,戰局很是平靜。
“一個前年在上海成立的反清組織復興會最近組織了多起抗議政府的活動。”英國的泰晤士報的遠東評論如此寫道,“事件的起因是早些時候發生在上海的血案——整個清國社會都對於政府的處置失當極為不滿。在遊行抗議的同時,一部名為復興軍的有聲電影在清國各個租界放映,包括學生、士紳、商人、市民以及碼頭上的苦力在內的清國人都去了觀看。這部電影的內容只是一個狹隘的美國記者(注)在對復興會計程車兵進行的專訪,要說有什麼值得稱讚的話,那恐怕除了這或許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之外,就是一首由《擲彈兵進行曲》改編的軍歌了。雖然如此,但電影還是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但是因為放映地在租界,並且電影不涉及到**的內容,清國政府無法阻止……”
雖然復興會內部有外文報紙摘要制度,但英國的泰晤士報一直是楊銳關注的重點,他還是要求關內把報紙直接送到東北。有鄒容一案發起的輿論攻勢,得以鮮血生命的加成,獲得極大的成功,而最後,楊銳又將政治部實驗的多時有聲電影放了出去。從而造成的了更大的轟動。其實對於一個滿清這些統治者來說,反清不可怕,最怕的是打著愛國名義的反清,而如今,復興會就是這麼一個既愛國又反清的組織。
楊銳讀完遠東評論,然後又看向其他新聞,都是沒有什麼好關注的,唯一值得注意的只有兩件事情,一件是近日滬上總商會曾鑄等發起的抵制美貨;另一件則是各省士紳開始放聲立憲,這件事情其實在會內報摘裡面有。立憲派們認為“日本雖小,而國民愛國之精神蓬蓬勃勃,如釜上氣。國民每至戰陣之場,各以保守國權為務,生死不計也。豈**之國可同日語耶?”雖然日俄海戰未畢,但藉著復興會掀起的反清浪潮。立憲的影響極廣。
楊銳對抵制美貨毫無印象。他看的任何一本書都沒有記錄這件事情,所以很快就把他略過了,根本不明白它將激起多大的風潮,而對於立憲他是知道的,不過在他看來滿清的立憲無非是過家家,對於中央朝廷而言。完全是自尋短見而已。
看到楊銳基本看完了報紙,陳廣壽道,“先生,游擊隊那邊傳信說那個美國記者希望能採訪復興會的首領。”
東北這地方實在不好找記者。不是記者不多,而是記者都是扎堆的走在一起,同時被日軍士兵派兵保護。在復興會要尋記者的當口,只能採取守株待兔的辦法,最後找到一個膽大的美國記者,對於游擊隊的專訪就是由他完成的。其實這個美國記者對於游擊隊不是很關注,但在經歷過一場伏擊戰後,便對戰士們極為客氣,而在日俄停戰之後,關於游擊隊的電影也把他拍了進去。在他的報道獲得巨大的影響之後,這個美國人又想採訪復興會的會長了。
“哦……”楊銳沉思起來,如果同意採訪,那麼滿清將會加緊剿滅游擊隊,對於游擊隊今後在遼西建立根據地不利,同時如果記者問到復興會對於西方的態度的問題很不好回答,對洋人妥協那麼國內憤青會抨擊,對洋人強硬那麼日後起義將會有諸多麻煩,但是一直縮在暗處鬧革命絕對無法成事,不在洋人面前亮相做土財主可以,要立國,那可是做夢。
“你讓政治部安排一下吧,我見見他。”楊銳輕輕的說道,藏劍兩年,也是該讓大家聽聽復興會會長的聲音了。
和麥考密克的會面時在昌圖以西五十公里外的一個村莊裡,楊銳一身的行頭是特意打扮好了的——他身著游擊隊的迷彩軍服,腳蹬一雙擦得錚亮的軍靴,齊耳的頭髮仔細的梳理過了,拉碴的鬍子也按照這個時代的慣例留成了八字鬍——八字的兩邊是向上微翹的。
麥考密克見到楊銳的時候正想拍照,但是在政工人員的示意下放棄了。楊銳微笑著伸出手和他握手,然後用英語說道:“見到你真是我的榮幸!麥考密克先生。”
麥考密克本以為他會像中國人一樣作揖,但是卻沒有想到卻是握手,更是一口英語,他也高興的說道,“見到你也是我的榮幸。會長先生。”
麥考密克三十多歲,金色頭髮,額頭飽滿、身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