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第2/4 頁)
大方,很有些帝王的威武豪氣:“沒事,皇后之前就和朕議論過,如今朕初初登基,正好放些人出去,既能夠縮減開支也算是德政一樁。另外,朕後宮裡只有皇后一人,大皇子也還小,用錢的地方不多,省一省便是了。”
這話說得,徐階都替皇帝心酸起來——新君這日子過得啊,都快比在裕王府的時候還難了。怪不得今日早膳這般簡單。
話說到這裡,徐階也沒法子,只得點頭應下:“臣等會再議此事。”
皇帝點點頭:“三天時間,內閣給朕寫個章程上來……”這是李清漪之前和他說過的“限定法”,你要是不定個時間,他們拖著拖著就沒心情給你辦這事了,你定個緊張一點的時間,他們趕著趕著說不得就能又快又好的做完事情了。
第90章 說服2
當然,並不是說這麼簡單的和內閣議過,事情就定了。
要知道,人的思維是固定的,像是徐階這般的早已有了自己的思維模式——他小心謹慎了幾十年,被人稱作是“甘草國老”,雖然大半都是為了矇蔽嚴嵩,但是也與他的性子有關。再者,徐階如今的年紀也漸長,作為老人的他自然是希望一切平穩為主。
所以,出兵之事若要辦得好,不僅要和內閣說通,還要藉助一些外力。
皇帝送完內閣幾個人後,便叫了李芳進來,吩咐道:“你親自去一趟,請楊尚書過來。”
所謂楊尚書指的自然是楊博。當初先帝找了楊博入京本是打算要叫他入閣可是不知怎的最後只給了個吏部尚書的位置,基本就絕了楊博的入閣路——吏部管的是人事,內閣管的政務,倘若有人能兩手都抓,龍椅上的皇帝肯定要不踏實。不過,吏部到底是六部之中權利最大的,楊博憋著口氣,也只得端出笑臉從兵部搬家去吏部。
不過,皇帝對於楊博倒是頗為看重,畢竟此人乃是文武全才又功勳卓越,他一登基就加封楊博少師兼太子太師,可算是給足了楊大人的面子。
不過,皇帝今日把楊博叫來,倒不是為了蒙古那邊的事情。
楊博哪裡早就得了旨意,不一會兒就隨李芳入了暖閣。
皇帝先賜了座,令人上了瓜果和茶水,這才笑道:“按理,當初惟約你回京的時候朕就該和你見一面,不過俗事繁雜,竟是等到了今日。”皇帝稱呼臣子大多都是直呼其名,皇帝今日為了表示親近,還特意用了“惟約”這個字。
皇帝的態度,楊博自然心領神會,滿臉的感激和喜悅:“陛下仁德,臣早有耳聞,”他說的是當初皇帝勸說先帝召自己回京的事情,頓了頓便介面道,“願為陛下鞠躬盡瘁。”
皇帝這才垂首喝了口茶,問道:“不知惟約可聽說過佛郎機的事?”
楊博放下手中的茶盞,點頭道:“臣已有耳聞。”
皇帝沉默片刻,笑起來:“惟約你是山西人,都說山西的晉商富甲天下,精明能幹,沒有不做的生意。朕這會兒倒是真有件為難的事情,心存疑慮,想要問一問你的意見。”
所謂的山西晉商可算是聞名天下。山西土地貧瘠,所以多是經商起家,時也勢也,到了今日,京城裡早有話說“京師大賈數晉人”,意思是京城裡的大富豪大多都是晉人,可見晉商勢力雄厚,遍及天下。
沒有權勢支撐的財富便如無根浮萍、空中樓閣,是無法支援下去的——財富與權勢便如美人與英雄,乃是生來相伴,天造地設的一對。所以,精明至極的晉商不僅修路蓋學堂更是下重本扶持山西本地的臣子。而山西出來的讀書人,他們在官場上更是彼此抱團,被人稱作是“山西黨”,而山西蒲州出身的楊博和與楊博同鄉的王崇古便是山西黨的領袖人物。
所以,聽到皇帝提及“山西”和“晉商”二字,楊博眼中神色微變,可他人老成精,面上仍舊謙遜恭敬,低了頭緩聲道:“陛下垂詢,臣自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皇帝微微一頓,笑起來:“內閣已然議定好要將佛郎機人驅逐出大明疆土。只是,”他拖長聲調,故意賣了個關子,“佛郎機人佔了舊日的馬來王國的群島,與倭人私相勾連。朕以為: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鼾睡,當以宗主國的名義收回馬來群島。”
楊博聞言若有所思,但他十分謹慎,嘴上也只是寬泛的應和了一句:“陛下英明。”
皇帝又抿了口茶,稍稍緩了緩口中的乾澀——他以往甚少和徐階楊博這等精明老練之人打交道,如今硬著頭皮上只能加倍的小心和謹慎。皇帝在心裡想了想兒子的趣事,面上的神色跟著緩和了起來,他笑著和楊博道:“只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