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頁)
所的同時,徐新六還讓人翻譯了美國關於股市債市的相關管理法律,以及管理股份公司等的美國商法,並以商業條令的名義在綏遠察哈爾開始實行。為什麼不命名為法律呢,因為不敢,這裡不是中央整府沒有立法權,只能透過這種變通施行下去,就好像上輩子的中國各地遍地走的現行條例一樣,雖然不是法律卻具有法律效應,照樣能收錢。
在這樣一部類似法律的條紋得到趙書禮支援後,徐新六覺得這個人不像國內其他軍閥那樣,他尊重法律精神,尊重私產,於是徐新六更加努力著翻譯透過更多的西式精神的現代法律,在填補因為改朝換代又大混亂時期的法律不健全的同時,也試圖把綏遠等地變成一個英美式的國中之國。可是這裡的法律人才實在是太少,徐新六去北京招募人才,同時拜會法律界的前輩。中國在清朝數次被西方蹂躪,尤其是敗於學習西方強大起來的日本手裡後,很是下了些苦工,先後派遣了數萬留學生到國外去學習。其中學習法律的是一大類,因此這一類人才在中國跟鐵路工程師,還有銀行業人員是最不缺的三大現代化技術人才。
最終他請到了張孝栘這個在北京幾個大學中任教過的法律教授,擔當綏察蒙三地高階法院大法官一職,並透過他介紹到了幾十個學習法律的人才。
徐新六在戰後北方短暫的平靜期內,為健全綏察蒙各種制度忙碌的時候,趙書禮也沒有閒著。他正在應付形形色色的德國顧問,其中最難纏的是軍事工業的專家們。
德國人雖然答應給予一定數量的信貸,並且已經撥付了第一筆款項但是財權卻掌握在這些人的手裡。於是由於觀念不同趙書禮跟這些人爆發了一些衝突,趙書禮想用這些錢儘早的把航空廠辦起來,然後拉動下游的機器加工等產業。而這些人則認為,中國目前的狀況根本不需要飛機,他們只同意把第一批款項用到槍支和大炮的生產上。趙書禮退讓後,但是仍然有問題,趙書禮要求採購當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裝置,設計製造最現代化的武器裝備,而他們則傾向於用這筆錢擴充和改裝包頭現有的軍工企業。這讓趙書禮非常不滿,卻又無可奈何,最後只能接受了他們的計劃,給冶金廠添置更新裝置,擴大了產能,同時引進電解鋁等新材料的生產線。又從德國購進整套的工廠裝置,設計生產各型火炮。
對於這些難伺候的傢伙,趙書禮本來是想讓孔韌這個專家去應付的,可惜孔韌早已經計劃好了他的新工業計劃,戰事一結束就迫不及待的南下路演去了。最後趙書禮乾脆寫了個任命書,給予了這些德國人全權,對於軍事工業的事情,他再也不過問了。
四十七節 什麼才是科學練兵
相比于軍事生產方面的專家,軍事技能方面的顧問也就是那些軍官們就讓趙書禮滿意多了。雖然經過詢問,這些軍官最高階的不過是德軍中的團長,但是好處是通通是正規的德國軍校畢業,很有前途,不然德國也不會把他們派到中國鍛鍊了。
這批軍官一共三十多人,趙書禮給他們的第一個任務是優先訓練好那些雜牌軍,儘可能的讓這些雜牌也能跟自己的嫡系部隊一樣正規化。到底是軍人,這些軍官認真的執行了命令。盡心盡力的訓練組織因被帶走了大批軍官後,建制幾近混亂的雜牌部隊。
他們首先是完善建制,從趙書禮嫡系中抽調了數千名中級軍官,補充到這裡。然後開始了系統且科學的訓練,怎麼個系統法呢,他們隨身帶來了德國的全套訓練大綱,科學到什麼地步呢。舉個例子,他們會計算出人在不同活動情況下消耗的卡路里數,然後透過實驗室檢驗出當地食物中含有的熱量,制定出分成十級的不同訓練強度中,應該攝入的食物量。既不能多,也不能少,這對於飯量小,或者大的一些士兵著實是一個折磨,有的實在是吃不下還要硬撐,有的則是吃不飽卻不能忍著。
一時間弄得整個軍隊怨聲載道,甚至有不少高階軍官找到趙書禮訴苦,趙書禮也去找了他們求情,第一覺得不夠人性,第二呢認為人的胃有不同,消化和吸收能力也不同,據此建議這些德國人,只要讓士兵自行選擇吃飽就好了,不用吃飯也強制吧。可是這些嚴謹的德國軍官卻很不買賬,說飲食牽扯到最重要的後勤供應,要是指揮官不能掌握是會影響戰鬥力和他們的指揮效果的。至於那些不適應的應該淘汰下去,軍隊中只要精兵。這些都是對軍隊有好處的,趙書禮只能選擇了接受,同時閉門謝客不在聽取任何軍官的抱怨,放心大膽的把軍隊交給這些德國人,但是給他們提出了一個要求,要他們必須保證把西北邊防軍訓練到德軍的水平。德國人保證沒有問題,雖然可能因為人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