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運回法國當做戰爭賠款,即使沒有運走的,也拆除不允許德國人再生產。沒想到傅倫在法國得到了這個訊息,判斷出德國有更多的拆除裝置,並且就親自去了。
趙書禮繼續看電報。
“叔已經聯絡上一家德國工廠,裝置較新,是‘大火’後期新新增的裝置。”
“已經跟廠家談妥,並且得到廠房派遣工程師三名的承諾。”
“已經跟工程師談過,表示願意到中國,工程師建議我們要建電廠,說是“火柴廠”需要動力。”
“叔考察了幾家電廠,德國工業凋敝,有一電廠答應幫忙到中國建廠。”
···
“叔已上船,四個月後到,勿念!”
電報的最後傅倫已經上船了,他是年後走的,距今已經六個多月了。想想他應該已經到了,不過在天津等候貨物,估計不久就要回來了。
果然第二天早上,就有一個商人送信上門,傅倫在心中說,貨已經到了天津,已經裝上了火車。他隨貨一個月後就到。看了看日期,是九月份,也就是說傅倫就要回來了。
下午的時候,高星橋來了,帶來了很多禮物,翡翠珠玉等等不一而足。
他是來登門拜謝的。
趙書禮拒絕了禮物,並且說這些都是應該的,主政一方當為民造福。
高星橋感激涕零,說他長這麼大總算是碰到青天了。趙書禮又告訴他,自己的夢想是實業救國,就佩服他們這些搞實業的。希望高星橋聯絡更多的工業家到綏西來建廠,表示第一不收苛捐雜稅,第二對於不能盈利的企業免稅,而且對於機器製造業額還給予補貼。
高星橋表示一定幫忙,多拉些企業界的朋友來。
三日後,傅倫回來了,隨他一起的是幾十輛馬車,都是包頭商人自願提供的,他們聽說是趙書禮的東西,主動幫忙運輸。除了這些,還有大概一百車的裝置在包頭呢。
隨來的還有幾個德國工程師,開始趙書禮還頭疼,他可不會德語啊。
但是隨後傅倫介紹一個人,打消了他的顧慮。
一個青年,二十歲左右,是傅倫在德國找的翻譯。
“你叫孔韌,福州人!”
“是的大人。”
“在德國留學?”
“是的大人。”
“學的什麼啊?”
“機械。”
“好,可完成學業了。”
“沒有。”
“那是為什麼。”
“家中變故,家產被亂兵搶掠,心急如焚故而歸家。”
“那你可還要去德國。”
“不去了,該學的我都學了,只不過差了一個文憑而已。我學的是本事,不是本子。”
“好好,那你可願意跟我做事。”
“這個,看大人能給我什麼了。”
“你想幹什麼。”
“實業救國。”
“你要我做些什麼。”
“大人什麼都不用做,我都會做,我只需要錢就好。”
“額,這個,錢我可以給你,你想做什麼。”
“做機器廠。”
“好,機器乃工業之母啊,我支援你,要錢給錢,要人給人。”
趙書禮很高興,他收了一個海歸了,他手下終於有一個像樣的人才了。他又跟孔韌詳談了一次,這個人是亞琛工業大學的博士生,屬於自費去的。學的是機械,聽他說這個學校是全世界機械技術最好的學校之一。在學校刻苦學習,不但學習了本專業,還選修了三門其他專業,成績都是優,他的學分都夠提前畢業了,這是教授不捨得他,想留他在學校搞研究和任教呢,這才一直沒有拿到畢業證。
幾天後德國工程師的指揮下,趙書禮開始大興土木了,聯絡購買鋼筋水泥,還讓高星橋幫忙找了一些工人,之後高星橋又主動請纓去包頭招人去了。他一回來帶來了上千的民工,而孔韌要回家去探親,約定兩個月後回來。還好高星橋也懂德語,倒是讓趙書禮鬆了口氣,只是高星橋的產業暫時可能要耽誤一點了。
先施工的是一座發電廠,是德國最新技術,15萬千瓦機組容量。
趙書禮詢問了下工期,德國人說至少得三年,因為缺少一些技術工人,尤其是電焊工。趙書禮笑著跟他打賭,說他太小看中國人了,最多需要一年時間就能完工。德國人吹鬍子不相信。趙書禮說中國人可以不眠不休,要是他們德國人也可以的話,那就不影響工期了,一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