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小門,十分簡潔。安小軒把揹包放在地上,活動了一下有點壓疼了的肩膀,然後盤腿坐在地上,開始把包裡的東西一件件往外掏。
過了一會兒,已經換好一身晚禮服的蘇詩雅探進頭來:“今晚有個party,你要一起去嗎?”
“還是不了,謝謝。”安小軒興致缺缺。對於這種有很多陌生人的場合,她總是覺得渾身不自在。
然後她盯著衣櫥裡清一色沒心沒肺的休閒服,腦子裡盡是耀眼奪目的蘇詩雅和徐諾的那句“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人和人的差距吶…”,心裡默默地自卑了好幾下。
“安小懶,你收拾完了沒有?下來去吃飯!”徐諾的資訊“叮”一聲在手環上跳了出來,打斷了安小軒的自怨自艾。
他們溜達到了一個離宿舍很近的食堂。食堂里人並不是很多,窗明几淨,地面幾乎能反射出人影來。一溜兒的視窗按各國各地的菜系分類,臺子上擺著一盤盤食物逼真的蠟像,每個食物效果模型前面都有個通行證的感應器。
安小軒在臺式滷肉飯和玉米排骨湯前刷了卡。透過玻璃窗可以看到裡面的機械臂像八爪章魚一樣忙碌起來,把各種食材和調料按照對應程式一一丟到合適的鍋子裡去。她和徐諾隨便選了一張桌子。桌角同樣有感應器,不一會兒就有個四輪小機器人舉著托盤把菜送過來了。
“哎,明天就要記憶寫入了。”徐諾舉著叉子在他的那盤義大利麵裡無意識地攪著,“準備了這麼多年,說實話我有點緊張了…”
以遊歷開拓視野,以批判訓練邏輯,以創造啟用靈感。——這便是當今世界普遍認可的基礎教育模式了。各種這樣那樣的專家,數不清的社會調研和成噸沒有人看的論文,都在證明:只有經過這樣的充分熱身,人類的大腦有辦法駕馭其後透過記憶寫入技術獲取的海量資訊資料;只有經過這樣的訓練,人類才能夠擁有人工智慧所不具備的靈氣,最終推動科技文明的進步。
所以,要說之前20年的基礎教育就是在為明天的記憶寫入做準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事實上,這確實就是大部分人的理解。
關於記憶寫入技術的研究由來已久。科學家們很早就知道,人類對於某個事件的初始記憶其實是一系列特定神經元在短時間內產生的一連串電子脈衝——沒錯,跟老式計算機用的高低電平控制並沒有什麼本質差別。然後,這些刺激訊號會在大腦的海馬體匯總並進一步處理:如果是新的訊號,並且訊號足夠強,海馬體對應神經鏈路中的突觸會產生新的蛋白質形成新的邏輯神經鏈;如果是重複的舊刺激,訊號則會由大腦皮層選擇進行更長期的儲存。
簡單的說,記憶其實就是電子脈衝對大腦的持續刺激過程。因此人為的構成並輸入記憶完全是可能的。
早在公元時代,應該是公元2016年,當時的美國就有個叫theodoreberger的教授在對動物的實驗中,透過人造海馬體完成了短時記憶向長期儲存記憶幾乎完美的轉換;他們還試驗了對人腦記憶進行備份,併成功將其複製到八名癲癇患者的腦子裡,達到了80%的記憶正確率。此後的二十年正好是生物資訊進入技術爆炸的時代,記憶寫入毫不意外地成為科研攻關的熱點——公元2036年被改成了新紀元年,其實最主要的推手也是當時已經非常成熟並且大範圍推廣了的記憶寫入。當然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你想好要寫入哪些內容了麼?”那團已經被轉暈了的麵條終於被徐諾塞到了嘴裡,一鼓一鼓的。
“沒有…到時候等它推薦吧。”安小軒無所謂地說。記憶寫入的時候,儀器會向他們公佈依據個人檔案計算出的各項潛力評級,並且給出關於應該選哪些記憶包的最佳化建議。當然,由於過去的經歷並不能完全反映出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喜好和嚮往,所以這些建議僅僅是作為參考而已。
晚飯後回到宿舍,安小軒開啟聯絡人列表,爸媽果然都不線上。“一切都好。”她簡短的發了一條訊息,然後一頭倒在了床上,不久就迷迷糊糊地睡過去了。
☆、第4章 失敗
鬧鐘響過了第三遍,安小軒終於心不甘情不願的把自己從床上揪了下來。還不到九點半呢…她瞥了一眼時間,慢騰騰地洗漱完,去廚房摸出了一盒昨晚從食堂的外賣店弄回來的速食營養早餐。
手環上提示有來自徐諾的新訊息。安小軒一邊把某種可疑的糊狀物舀起來往嘴裡送,一邊把她的電紙書攤開在桌面上。電紙書和a4紙一般大小,厚度僅有2毫米,可以輕鬆的捲起來。它足以應付生活中對資訊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