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4 頁)
方面,黑格爾是正確的,他看到了雄性有
主觀成分,而雌性則始終致力於物種。主觀性和分離性直接預示著衝突。攻擊性是發情
的雄性的特徵之一,但不能用配偶競爭來解釋,因為在數量上雌性和雄性大體相等。這
種競爭倒是應當用好鬥的意願來加以解釋。或許可以說,在生殖前雄性認為會導致物種
永存的那種行為是它自己的權利,並且雄性在與同類的爭鬥中進一步證實了其個體性的
真實性。物種居於雌性體內,吸收了它大部分個體生命;與此相反,雄性卻將物種的生
命力併入它的個體生命。無疑雄性也屈從於它無法控制的力量:精子在它體內形成,它
週期性地感到發情衝動。但這些過程在雄性機體所佔的總量,要比發情期在雌性機體佔
的總量少得多。精子的產生不是消耗性的,實際上卵子的產生也不是消耗性的。讓雌性
完成需要耗費大量精力的任務的,是受精卵在成年動物體內的發育。性交是一種可以迅
速完成的動作,幾乎沒有消耗雄性的生命力。雄性幾乎沒有顯示出父性的本能。雄性在
性交後往往將雌性遺棄。如果它作為家庭群體(一夫一妻制家庭,一夫多妻制家庭,或
群婚家庭)的頭領留在雌性身邊,一般來說是它在供養和保護這個共同體。雄性只是在
極其罕見的情況下才去直接關心幼體。在具有高度個體發展能力的物種中,雄性對自主
性的強烈要求往往會圓滿地得到滿足,而在較低等的動物中,這往往意味著它的毀滅。
雄性一般比雌性更大、更強壯、更敏捷、更具有冒險精神;它過著較為獨立的生活,它
的活動更有自發性;它的支配欲更強,也更為專橫。它在哺乳動物社會永遠是長官。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永遠不會完全清楚。雄性和雌性這兩種型別也並不總是任渭分明。
雖然它們有時在毛皮顏色上,或在斑點和斑紋的排列上呈現出二態性,似乎界線十分分
明,可是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現難以區分的情形,甚至它們的功能也難以分辨,如許多
魚類。不過就整個動物界而言,尤其在最高等的動物中,兩性表現出了物種生命的兩個
不同方面。它們之間的差別,並不像有人宣稱的那樣是主動性與被動性的差別;因為卵
子的細胞核是主動的,而且胚體發育也是一個主動的、充滿活力的過程,並非是一種機
械的展開。把這種差別說成是變化與持久的差別,這未免過於簡單。因為,精子只是由
於它的生命力在受精卵中得到維持才可能進行創造,而卵子只有經歷發育變化才可能得
以存留,如無這種變化,它會退化和消亡。
然而,在維持和創造(兩者都是主動的)這兩種過程中,綜合形成不是以同一方式
完成的,這倒是實際情況。維持就是否定瞬間的分散,就是在瞬間的流動中形成連續性。
創造就是將一般來說不可縮減的、分離的現在,從暫時的統一中一筆勾銷。當然雌性的
連續生命在不顧分離而追求實現,但分離成新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