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部分(第2/4 頁)
南境再到西北,最後又回到北境,末將這一生都在戌邊,只想攜夫人回京安頓,不再受流離之苦。這是末將最後一搏,結局如此,輸於上皇之後,也算是沒有遺憾。”
“你想回京跟朕提便是了,朕又怎會不允”就只是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理由,就足以讓馮琰叛離,杜恪辰不信,但又不得不信。馮琰對蔣氏最是體貼,而回京是蔣氏的宿願,讓一雙兒女和京城的世家子一樣接受最好的教育。因為馮琰一直都沒能回京,兒女的教育也耽誤了,如今連婚事都有些艱難。先時,錢若水曾提出讓蔣氏把孩子送回蔣氏家學,因為不知名的原因一直未能成行。杜恪辰如今想來,馮琰的叛離也不是沒有徵兆,只是他太大意了,對這等事情不曾掛心過,以致於釀成今日的惡果。
“末將提過,可上皇說邊關更需要末將,末將還能說什麼”
杜恪辰自知愧疚,“這倒是朕的疏忽了,可將軍大才,若不讓將軍保家衛國,當是我大魏之損失,亦是朕的損失。”
“誰也不是無可取代的。如同今日,龐統與王贊皆是一軍將帥,他二人征戰多日未果,蕭騰一來便取得他二人從未有過的戰績。”
“可朕不曾讓蕭騰取他二人而代之,他能贏不過是你們尚未知道他的弱點。而龐統與王贊在軍中錘鍊多年,又豈是一個少年能取代的”
馮琰笑,“可上皇把龐統視為接班人,卻從未想過調我回京。”
“馮琰,不要把所有的過錯都推到上皇身上。”錢若水的聲音在杜恪辰的身上響起,馮琰聞之一震,垂眸下去,“上皇念舊,對舊友舊情總是格外看中,不願因為自己的疏忽而遭至他人不幸。你做都做了,還不敢承認嗎還是你以為這麼做,可以保住你的性命”
“佛兒。”杜恪辰輕喚,“別為難馮將軍。”
錢若水輕拍他的肩膀,“本宮沒有想為難馮將軍的意思,只要把馮將軍把事情的原委說出來,本宮就不想再計較。可馮將軍把過錯歸咎於上皇,處處指責上皇的疏忽,從而推卸本該由他承擔的罪責,如此脫罪的方式,真是令本宮大開眼界。”
馮琰不語,閉了眼睛側過頭去。
“馮琰,不要以為你不說,本宮就什麼都不知道,就不能治你的罪,就能保住你的一雙兒女嗎”
“罪臣無話可說。”
錢若水卻不容他沉默,“上皇可還記得,當日在土門關時馮將軍要赴北境馳援齊國公,妾曾對蔣氏提出將孩子送往蔣家,為何最後無疾而終”
這卻是杜恪辰不知的。
“因為蔣氏乃是庶出,她與蔣松一母同胞,卻與大學士蔣方互無往來,分府出去後,蔣松千方百計想與蔣方修好,可蔣方承繼家業,乃是一家之長,若不是雙方過節太深,蔣方不會苛刻自己的庶妹庶弟。因而蔣氏想將孩子送回蔣家,可蔣方卻沒有收容孩子的意思。而這件事,不是蔣方沒有容人之量,而是蔣松作虐太多。可最後蔣松卻把責任推給了蔣方,暗示蔣氏,蔣方看不起他們,勸她回京,以馮琰的軍功和蔣方作對。可上皇一直沒有讓馮琰回去,造成蔣松失勢,難以為繼。”
蔣家的恩怨,杜恪辰知道一些,但到底是朝臣的家務事,他從未深究。
“後來蔣松看到夏辭西為朝中新貴,刻意結交,更把女兒送進兄長的”提起這件事,錢若水也是後來從霍青遙的口中知曉,“故而兄長才會棄心愛之人而娶蔣氏女為妻。”
。。。
。。。
☆、第384章:誘敵
蔣松做的種種,錢若水先前不知,對他懷有愧疚之感,之後更因柳絮娶了他的二女,對他也是心有惋惜。還以為這世上的倒黴事如何都叫他蔣松遇到了,其實這都是他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和可憐。
馮琰唇角微動,“娘娘若是想閒話家常,我這個待罪之人,就不奉陪了。”
“馮琰,原本你是和蔣松沒有關係了。他在京城為官,你在邊關守城,無論如何你都是二十萬徵北軍的統帥,而他蔣松只是一個大理寺卿,他當了十年有餘,不進不退,早該從任上退下來了。他想了許多的想法想更進一步,甚至還拿大女兒與夏辭西的婚事要脅於本宮,但還是在原地踏步。他不滿於現狀,千方百計地唆使你與他合謀。”錢若水語氣淡淡,彷彿在講述一個與在場三人都無關的故事,“你想回京,可上皇器重你,讓你繼續留在北境,因為鎮西軍中你是最適合的。當然,你覺得你也可以像褚傳良或是蕭長信那樣入朝為官,可本宮翻過你在北境和西北的履歷,都是守護一方城池的將領,沒有統帥全軍的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