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部分(第2/4 頁)
不輸於他,聽聞父親與朱老尚書近日開了茶社與士子講學辯論,何時也讓平安過去開開眼界,不能一味地讓他沉湎於書本。”
“老臣還是少進宮的好。”錢忠英婉拒,“茶社講學開了月餘,許多士子慕名前來,老臣不養士,這一點還請娘娘放心。”
什麼時候和父親寒暄也存了試探的意味,真是極具諷刺。方才她才與平安說過,這世上最穩固的關係是血緣關係,可轉過頭,她卻與父親彼此試探。
“過了年,我會離京一段時日。”一晃眼,她已經離家十年,卻很少對錢忠英有過交代。
錢忠英略微沉思,“娘娘不在京中,諸事還是要早做準備。首先是讓匈奴人儘快離京,其次是密切關注太皇太后一系的動向。娘娘心懷仁慈,對他們有不殺之恩,但並不表示他們會因此心懷感激,對娘娘死心塌地。”
“父親是有什麼訊息?”錢若水眸光微凜。
錢忠英搖頭,“老臣只是覺得,如此風平浪靜,並不正常。”
回程的馬車上,錢若水托腮沉思,不得不說薑還是老的辣。杜恪辰離開的近一年時間,朝堂平穩,一片祥和,雖說各地偶有發生天災人禍,但這些自然災害具有不可抗力,且賑災的措施得當,朝中也沒有反對的聲浪,甚至連杜恪辰一年只下三城的戰績,都沒有朝臣提出質疑和息戰。如錢忠英所言,太安靜了,安靜得異乎尋常。
“母后是在想承恩公的話嗎?”平安也聽到了,他同樣也在思考,主少國疑,暗藏的洶湧自不必多說,如今這般祥和平順之氣,也是他始料未及的。“兒臣在想,施恩之後,是不是應該立威了,不能讓人以為兒臣和母后好拿捏。”
“其實也不必刻意為之,越是讓他們猜不透你在想什麼,對你越是有利。你於太皇太后一系施了恩,他們以為你怕事膽小,因你父皇不在京城,你要討好各大世家,才會採取放任的態度。這隻能說明這些人不知感恩,不是可用之人。而那些念著你好的人,日後才可委以重任。”
“若是想知道誰家感念恩德,兒臣倒是有一計。”平安停了一下,繼續道:“父皇先時讓蔣琦入宮伴讀,是為牽制蔣將軍,而今不妨參照此法,召其他世家的嫡子入宮,看看他們的態度,母后以為如何?”
“這倒是個辦法,只是不能都把他們留在宮裡。”辦法倒是不差的,可召了太多的人入宮,也是難以招架。
“不用多,每月召三位即可。一來兒臣可以與他們打好關係,這日後的朝堂還要仰仗這些臣子,二來也能看看他們對兒臣的態度,三來嘛……”平安把睡熟的如意扶正,“也給如意留意留意,世人不是都是三歲看大,少時的脾性決定日後的成長,先看看哪幾家適合如意。”
錢若水未免一笑,“咱家如意都還沒定性呢,怎麼相看?”
平安半大的孩子,說到親事難免也要羞澀,“如意一看就知道是小懶蛋兒,找個性情寬厚的便是了。”
錢若水見他一臉小大人的模樣,強忍笑意,促狹道:“那你自己呢?”
☆、第361章:犒軍
錢若水原以為平安會羞澀不安,可他坦蕩蕩地說道:“父皇答應過兒臣,兒臣的婚事自己作主。”
錢若水挑眉,“什麼時候的事情母后如何不知道”
“這是兒臣和父皇的秘密。”
“你才多大年紀,就操心自己的婚事了”錢若水真心覺得自己這個母親太不稱職了,兒子這麼早熟真的好嗎,這才多大年紀,就想到日後成親的事情,“難道你有意中人了”
平安把頭搖得跟拔浪鼓似的,“兒臣還小,只是兒臣覺得婚姻大事,關乎一輩子的幸福。若是能遇到像父皇和母后這般恩愛有加的,是一生之幸。可若是像簡太傅與華清姑姑那般,卻是一生的苦難。”
這孩子太早熟了
“簡太傅和華清姑姑不好嗎”
平安道:“這一年來還是不錯的,先時並不和睦。”
“何以見得”
“門下省通常都是清晨入宮,至夜深才出,門下省的官員泰半都有府中下人送來午食,颳風下雪還會送來雨具衣袍,可唯獨簡太傅都是領宮中午食,天氣突變時也都是宮人把他送至宮外,由府中的馬車接回,並未見有人為他操持瑣事。”在平安的眼中,華清郡主是一個不稱職的妻子,“不過近半年來好了許多,雖然仍是沒有人準備午食,但天寒加衣還是見過幾回。”
錢若水不以為然:“華清郡主與你父皇是堂兄妹,自幼時常出入宮門,對朝臣有待遇十分清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