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部分(第2/4 頁)
三章 沒有什麼不可能,冰在融
中國參戰模範軍是一支嶄新的隊伍,王庚用鐵的紀律三大紀律九項注意來規範軍紀,並用超出社會平均收入水平一倍的待遇和榮譽來武裝參戰軍上下官兵的頭腦,王庚給參戰軍官兵灌輸的理想就是統一中國,建設民主富強的共和國。
軍隊國家化是王庚的目標,雖然眼下的這支軍隊還只是一支年輕的隊伍,王庚不希望士兵只為任何一個將領效忠,他們只需要為國家效忠,對人民效忠,至於怎麼樣才具備判斷是非的能力,這有待軍隊大環境的薰陶和培養,但三大紀律九項注意和早前16混成旅曾經的那麼些軍歌,顯然是最容易成為銘刻心頭的引導方向!
參戰軍雖然十三個整編師轄39個混成旅的編制,但王庚實行的卻是參戰軍司令部參謀本部的統一指揮和領導,所有旅長都有單獨的電臺呼號和密碼可以直接和王庚設在南苑的司令部取得聯絡,從駐防到調動,師長們無權單獨下達命令,必須要得到參謀本部的批准,這是鐵的紀律!
而各省的督軍之所以可以指揮自己的那個師,是因為兼任了參戰軍整編師的師長,旅長們接受的是師部和師長的命令,可不是什麼督軍的,用參戰督辦王庚的話說,只有參戰軍可以指揮參戰軍,只有得到參謀本部批准的命令才可以被執行。
當然,在戰役發起後和戰鬥進行中,師長或者方面軍的指揮在戰役計劃和框架能有獨斷專行的指揮權,只是事先要有計劃,臨時來不及那麼事後第一時間就要上報和總結,這也使得參戰軍司令部隨時掌握著全軍的動態,而王庚的司令部越級指揮到旅雖然不常有,卻是切實曾發生過的先例。
哪個師長要造反或者假傳軍令,在一天內就會在南苑參戰軍參謀本部的指揮地圖上反應出來,每個旅的行動都會在向參謀本部發報後才予以執行。
必須得說,參戰軍十三個整編師的師長旅長們,包括那麼些省的督軍們,沒少受國內各派勢力的滲透和拉攏,但對這些曾經不得志或者還很年輕的軍官們來說,王庚和參戰軍為他們展現了廣闊的舞臺,尤其是在河南趙倜鬧**倒黴之後,參戰軍旗開得勝收復外蒙和中東路之後,巨大的榮譽和功勳使得王庚長久以來一直培養的軍人榮譽感和尊嚴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這支隊伍正處於勃勃生機的成長初期,士氣和忠誠度在軍人榮譽感的支撐下始終高漲,即使那些心裡有些小算盤的軍官們,也沒有人此時覺得有必要去背叛領袖,背叛國家!
在他們看來,參戰軍和政府是一體的,都是國家和人民的代表!
1918年1月8日,參戰督辦王庚被授予陸軍上將,授龍威上將軍,並升任熱察綏巡閱使,事實上這三個省的督軍本來就是他兼任的。
為了未雨綢繆的提高民生穩定社會秩序,對抗那個蘇俄已經在使用的《土地法令》,在新的土地法尚未出臺的情況下,1918年1月初,政府決定在王庚的熱察綏三省推出了《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切實的降低佃農的負擔。
該條例規定了地主收入的上限,亦即耕地租租額不得超過主要作物正產品全年收穫總量的千份之三百七十五。此外,它也遏止了由於地主和佃農之間的陋規而產生的種種不平等現象,如租約短暫、地主可任意奪佃、押租金、預收地租、作物歉收時亦需繳交的鐵租、副產物租等。
在熱察綏三省政府併成立了三七五租佃委員會,為租佃雙方發生爭議時的仲裁。
這個條例的出臺顯著改善了佃農的生活,目的是降低農民負擔,當然地主們自然是反對聲一片,但這時代的地主可不是前世宣傳中的都是惡霸,不少人都是鄉紳,對俄國那邊的形勢也有所耳聞,對老毛子那個剝奪地主土地無償分配給農民的法令深惡痛絕,所以不滿歸不滿,真要造反卻都還沒那個膽子。
而廣大佃農們則歡欣鼓舞,作為對《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所造成的對地主的損失,熱察綏三省政府統一出臺了減免除正規田賦以外的所有農業相關的附加稅,並對當年田賦減半徵收。
與此同時,中央政府免除外蒙古、黑龍江、吉林三省所有正規田賦以外的省級附加稅和名目繁多的捐餉!省和縣政府的開支預算全部由中央財政撥付,但收支兩條線,以上六省的田賦必須上繳至中央財政。
穩定和提高民生的試行政策循序漸進的展開,對有識之士來說,俄國那種土地法令在中國要是出現的話絕對會成為洪水猛獸!所以政府在北方六省分批出臺的政策,獲得了舉國上下輿論和知識精英們的轟然響應和一邊倒的喝彩支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