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部分(第3/4 頁)
行《三七五減租條例》和《伏爾加聯邦土地管理辦法》。
傳單上同時說明,由於歐洲範圍內的戰爭尚未結束,因此伏爾加聯邦的行政,短期內將執行軍政合一的戰時管理辦法,聯邦政府鼓勵有名望、有能力的當地人主動到聯邦政府登記並申請成為公務員,幫助聯邦各級政府更好的為聯邦人民服務。
除了宣佈聯邦政府向原有的業主發還被蘇維埃沒收的土地和財產之外,伏爾加聯邦三年內免除所有田賦的政策和糧食由政府專賣的法令,讓轉換了新東家的俄國老百姓們既驚又喜,不用給公家交糧食顯然是前所未有的善政。
但是不少人也在疑惑,如果今後農民的糧食只能被聯邦政府收購,政府會不會把收購價壓的太低,等同於原來蘇維埃的餘糧徵集制?而城市居民要跟政府的糧店買糧食,會不會零售價又抬的過高讓吃商品糧的城市居民不堪重負?
伏爾加聯邦政府打消老百姓疑慮的辦法就是在烏拉爾山脈以東屢試不爽的糧食券政策,農民向政府的收購點交糧食,除了根據收購價換取售糧款之外,還可以選擇換取實名制的糧食券,註明交售的糧食品種、品級、數量。
憑這個實名制的糧食券,農民可以避免糧價浮動給未來帶來的不確定性,就是說,不管糧價跌還是漲,如果你現在手裡持有的是100公斤上等小麥的糧食券,那麼你隨時能從政府的糧庫裡用這個糧食券換回100公斤的小麥來,這其實是政府建立了糧食銀行,農民把糧食存進去,雖然沒有利息,但可以保證糧食不會損失。
當然,農民交售糧食時,102公斤的小麥才能換取100公斤的糧食券,這多交的2%屬於倉儲損耗和保管手續費,這一點對歷來被政府和地主盤剝的苦難深重的農民來說,絕對可以接受。
至於地主和富們,由於蘇維埃和布林什維克們階級鬥爭的存在,在蘇俄境內的地主和富農階級大部分被從**上消滅了,少部分在被剝奪了沒收了一切後,被流放到偏遠地帶極北之處的集中營和勞動營服苦役。
在1918年7月下旬,能活著看到伏爾加聯邦政府和軍隊到來的農民,絕大多數是富農以下的中農和貧農,糧食銀行和糧食券的誕生對苦難深重的俄國人民來說,無疑和三年免田賦一樣,成為史無前例的政府施加的善政。
加上伏爾加聯邦政府背後是武裝到牙齒的聯軍先遣支隊的震懾力,薩拉托夫等地治安情況迅速穩定下來,老百姓們的情緒也在謹慎中帶著巨大的期望,夏糧已經長的五六分熟了,要是到了秋天打下來的糧食都歸了農民自己,農民們心裡幸福而惶恐的簡直不知道該高興還是擔心。
當初那些蘇維埃政府的官員和各級政委指導員們,包括那些布林什維克積極分子,在倉促北撤的時候都曾經揮舞著拳頭威脅自己的老鄉,“等著吧,那個伏爾加聯邦狗崽子們的兔子尾巴長不了,你們就乖乖的把地種好了,等著我們殺回來把你們一網打盡!走著瞧!”諸如此類的威脅等等。
對成為了伏爾加聯邦公民的這些俄國農民們來說,種地的自信心是絕對有的,伏爾加河下游地區歷來是全俄糧食基地,土地肥沃雨水豐沛河流縱橫,如果沒有戰爭的連續摧殘,根本不會出現大規模的糧荒,土地只要不撂荒,這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下還怕種不出糧食來?
當然,農民交售糧食時,如果選擇收錢的話,中國那漂亮的紙幣中元是首選,由於伏爾加聯邦政府的新盧布尚未發行,也可能根本就不發行,因此來自於中國的中元成為1918年最硬挺的流通貨幣。
對伏爾加聯邦的新公民們來說,要是政府自己發什麼聯邦盧布,一時半會老百姓還真不敢相信和接受,誰知道你這個伏爾加聯邦政府能存在多久,如果協約國聯軍日後撤退了,你這個新成立的伏爾加聯邦沒準不是被北面的蘇俄打回來消滅了,就是被南邊的頓河白衛軍北上給吃掉了。
還是中元好,一方面中日同盟已經成為協約國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和勢力,另一方面,由於歐亞一體的關係,俄國老百姓要是持有的是美元,日後萬一事情不妙,跨洋過海去美國顯然是遙不可及,可順著西伯利亞大鐵路奔烏拉爾山脈東邊去逃難,也就一千多公里的路途而已。
對被動或者主動留下來的薩拉托夫沃羅涅日庫爾斯克以及察裡津等大中城市的市民和工人來說,糧食問題的解決同樣依賴於聯邦政府發行的糧食券,所有伏爾加聯邦的公務員以及市民、留下來的工人,他們的薪水支付一半是現金,一半是糧食券,並且,糧食券上的糧食數量,不低於一個成年健康的工人,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