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部分(第2/4 頁)
“那鄭東雲到底是什麼來路,他如何能夠從晉國搞到武器裝備?”
公孫康回答:“鄭東來本來是孤兒出身,前來襄平經商已有多年,並沒有任何對遼東不利的圖謀的舉動。這一次他之所以能夠從晉國搞到一些裝備,只因為這些裝備並非晉國自己所生產製造的制式裝備,而是在去年於汾水河邊俘虜了一萬多北軍之後,繳獲的大批戰利品。晉國軍隊所使用的裝備與朝廷匠作府生產的完全不同,這些武器放在晉國的倉庫裡面便成了累贅,於是負責管理軍需物資的某位重要人物便想到了這條生財之道。”
公孫康的解釋合情合理,打消了公孫度的疑慮,於是同意撥給公孫康數十條水師船舶,專門運輸從渤海方向流出來的晉國裝備。
第六八九章撒滿友誼的遠征
張繡和李恢二人,這輩子還從沒有一口氣走過這麼遙遠的路程。
初春時節,蒼狼軍在玉門關外接到趙興命令之後,便開始了一次充滿傳奇與神秘色彩的長途行軍。
兩萬騎兵從焉耆國出發,首先是翻越了匈奴山(阿爾泰山脈),然後從呼揭人和金薇人的傳統領地內透過,來到了西海,越過了甘薇河,穿越了燕然山,來到了匈奴人當年祭天的地方——龍城。
龍城,其故地在今蒙古國鄂爾渾河西側的和碩柴達木湖附近。在它的東方四百里開外,便是當年驃騎大將軍、冠軍侯霍去病所封的狼居胥山(注1)。
匈奴人隨著歷史遠去的腳步,如今已成為過眼雲煙。投靠大漢的南匈奴人如今已經更名為堯興族,與代郡以北的東部鮮卑人和烏桓人融為一體,以晉國子民為榮。向西逃離的北匈奴人在烏孫國和西域各國的不停打壓之下,如今已經繼續向西遷徙,進入了康居和貴霜國境內。
但當張繡率領蒼狼軍來到龍城時,還是有許多戰士情不自禁地下馬久久凝望和沉思。這是因為,在蒼狼軍中組建之初所吸收的戰士之中,有一半以上來自於當時的南匈奴部族,人數達到六千之多。不管是南匈奴也好,還是北匈奴也罷,來到了他們先輩祭天的地方,自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感觸,凝神遠眺也就再情理之中。
曾經接替匈奴人統治這片地域的鮮卑人,如今也緊隨著已經消失的匈奴人的腳步遠去,只在馬背上的牧人口中留下了一些悠長的民歌,偶爾還能泛起幾絲回憶的浪花。
第216卷 第1725節:大器還是趙國昌 (34)
如今生活在龍城地區的遊牧部落,都是已經投靠了黃軒族和炎晟族的部落,他們的族長手中肯定都是拿著一張用大漢文字書寫的委任書,否則便有可能被時常出來巡邏的騎兵當成入侵者予以消滅和捕殺。
事實上,這些零星的小部落對於這張由晉國臥虎城頒發的合法身份證明書都不怎麼排斥。只要拿到了這張蓋著紅彤彤大印的牛皮紙,不僅沒有意味著部落被貼上了奴隸的標籤,反而會提高自己族群的身份地位。
就像這次來到龍城的蒼狼軍,他們的糧草和供給已經告罄,所以需要從當地遊牧部族手中收購一批。按照“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規定,從龍城一帶遊牧部落手中購買糧食、草料和生活必需品時,買賣要公道,要充分考慮這些部族從受降城裡買回這些東西經歷的長途跋涉,所以他們給出的價格要高出晉國官方報價的三成以上。
蒼狼軍大軍遠行在外,自然不可能帶哪些沉重的金銀銅錢,但他們帶著足夠數量的農兵商金行發行的銀票。
一開始,李恢還擔心戰士們拿出銀票來購買東西,當地的牧民們會因為不懂其價值而拒絕交易。但出乎李恢意料的是,這些部族當中閱歷豐富的長者不僅會說一些漢話,分得清銀票的真假,而且還知道許多發生在遙遠南方的事情。
李恢不解,便問幾位德高望重的老族長,結果這些老傢伙們紛紛掏出了前幾個月臥虎城發行的《晉報》。
既然軍民都是一家人,接下來便少了很多麻煩,蒼狼軍一路向著東北方向行進,一路播撒著歡樂與友誼的種子。
順著六月份北方大草原上溫暖溼潤的季風,張繡順著安侯河一路向北而行,終於抵達了煙波浩渺的北海(貝加爾湖)。如果蒼狼軍繞著湖邊繼續向北行進,那麼他們便會遭遇丁零(注2)族,而蒼狼軍現在的任務還不是佔領北海流域,所以張繡只是在湖邊沉入幾塊刻著漢子的大石,便再次率軍向東而行。
在這年的六月份,蒼狼軍經過四個多月的長途跋涉,終於越過了額爾古納河,抵達了大鮮卑山(今大興安嶺)的腳下。
既然鮮卑人已經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