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部分(第3/4 頁)
及小麥的耕種,幽州地區平均氣溫較低,適宜種植高粱,而大陸澤附近更是魚米之鄉,青州北部適合種植大豆和小麥,南部可以種植水稻,徐州則又是一處魚米之鄉。
在趙興的眼裡,只要是土地,就應該種滿糧食,決不能廢棄和荒蕪;只要是池塘湖泊,就應該放養魚苗,決不能變成無人問津的水窪;只要是草地丘陵,就應該放養牛羊,決不能成為灌木和荒草叢生之地;只要是海岸線,就應該鼓勵漁民出海捕撈,決不能浪費了大海對人類提供食物的恩賜。
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在生產力極端落後的漢代,有糧食的人便可以得人心。趙興成為漢末最大的產業資本家似乎有些遙遠,但成為漢末最大的種糧戶卻是指日可待。
第231卷 第1846節:敢冒不韙只為己 (7)
趙興在給各地送來的報喜官文上是這樣批覆的:“凡糧食增產之地主要負責官吏,皆記大功勞一件!各地官庫今年收購糧食之價格,提高一成,以示對種糧農戶之嘉許鼓勵!”
趙興的這道批覆一落筆,便有《晉報》和《商報》進行原文轉載,一時之間,各地種糧農戶心情大定,歡呼雀躍。
這個事情過去沒有多久,果然如當初李儒所言,一些已經完全脫離了農業生產,專門居住於城市之中進行手工業製造的商戶和工匠們心裡開始犯愁了。雖然到現在官倉所售的糧食價格不曾提價,從北方輸送過來的牛羊肉也沒有提價,可大家都覺得心裡沒底,擔心萬一哪天官府翻臉,將糧食的價格提了起來。
於是有一些手中資金充裕的商戶開始分批購買糧食囤積起來,就如同當年雪花鹽上市之初一般,希望能夠有個過渡緩衝的時間。
因為部分商戶開始囤積糧食,這就造成了部分非產糧區的官庫糧食供應緊張,結果民間糧食買賣的價格便開始上漲。各地負責監察物價的官吏立即將這一情況報告給臥虎城,第二日,幾大報紙關於專訪平西王對當前糧價的看法的文章被刊發。
在這篇專訪之中,趙興說道:“《管子·輕重乙》有語:“故五穀粟米者,民之司命也;黃金刀布者,民之通貨也。如今黃河兩岸粟米豆粱喜獲豐收,官府儲備充足,老百姓大可不必為買不到糧食而緊張。我在這裡向所有人承諾,官府售賣的糧食仍然保持原有價格不變,至於官府提價向種糧戶收購糧食的舉動,主要是為了保護農戶們的種糧積極性,今後視情還會有這樣單方面提高收購價格的行動,大家習慣了就好!”
趙興此語一出,各地糧價立即回落至官倉價格。當初囤積糧食的那些商戶,倒也沒有吃多少虧,只不過他們可能要吃一段陳年舊糧。當然了,若是不怕麻煩,他們也可以將這些糧食轉賣到各地的酒廠之中,想要賣回給官庫,那是連門都沒有了。
有腦子靈活的人會說:“既然官府從農戶手中收購的糧食價格提高了一成,而賣出的糧食價格卻沒有變化,我暗中從官府手中買一批糧食過來,然後再委託種糧的農戶返銷給官府,一來一回豈不是白賺了將近一成的糧價差?”
僅僅是倒賣一下,就能賺取一成的差價,這絕對是一比大買賣!
可惜,誰要是腦子靈活到這份上,他就要徹底破產了。因為晉國官府定下的糧食收購價是對未經過加工的帶殼毛糧而言,官府售賣出來的都是已經去了皮殼可以直接食用的實糧。而毛糧經過加工變為細糧的大型糧食加工場坊全部控制在官府手中,官府收購的毛糧的價格與賣出的細糧價格之間,可不止一成的價格差。
第231卷 第1847節:敢冒不韙只為己 (8)
誰要是拿著實糧來向官府出售,不是瘋了,就是傻了。
第七三九章有糧大家儘管賣
話說趙興為了鼓勵各地農戶種糧,在豐收之年竟然做出了提高一成價格收購糧食的驚人決定,頓時引起了各地一陣混亂。
所謂的混亂,不是指趙興控制範圍內的一些小規模囤積居奇,而是指趙興勢力範圍之外的各方反應。
與其他勢力不同的是,趙興從一開始佔據上黨之後,便在積極嘗試著將土地收歸集體所有,不再給有功之人封賞土地,嚴禁將土地用來交易和買賣,只將土地的使用權租賃給那些真正需要土地的農戶,而且還要按照本地的人口數量規定每人可以承包的上限。
趙興的這個做法,是借鑑了後世農村的承包責任制做法,主要是為了避免官僚階層和世家大族經過若干年之後的發展,再次成為大地主階級,憑藉佔據的土地奴役貧苦百姓。
當然了,為了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