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部分(第2/4 頁)
第1844節:敢冒不韙只為己 (5)
李儒這下算是徹底的明白了,他對於趙興能夠如此清晰地把握住國家正確的發展方向而感到十分敬佩。但是李儒仍然忍不住問出了今天的最後一個問題,他說:“主公,儒還有一事不明。若按照這條強國富民的道路往前走,我們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新問題,不知主公認為阻礙我們向前的最大難題會是什麼?”
趙興沉思片刻,一臉凝重地回答:“統治階層的腐化墮落將會是我們最大的敵人!土地兼併復歸私人所有、地方門閥擁兵自重也會極大地傷害到國家的根本。”
李儒很想再往下問一句:那我們可有應對的辦法?但他忽然想到了一個十分可怕的問題,所以趕緊閉上了嘴巴。李儒想到的是,趙興本人就站在權力的最頂端,如果說統治階層的腐化墮落將會是大漢帝國最大的敵人,那豈不是說趙興連自己的後人都持懷疑的態度?
趙興似乎看出了李儒的忌諱,繼續說道:“想讓統治階層不敢肆無忌憚地貪汙腐敗,那就需要讓老百姓懂得更多的道理,讓他們組成一個可以監督統治階層的機構,讓那些見不得光的醜惡被聰明的百姓們撕下光鮮亮麗的外殼,讓所有想當官倉碩鼠的蛀蟲們露出本來的面目!”
李儒不敢吭聲,他總不能問趙興說:“若是你的子女當中出了碩鼠,今後觸犯了律法,甚至是死罪時,真的可以依法處置嗎?”
趙興似乎也想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的臉色變得更加凝重。只聽他有些自言自語地說:“路漫漫其修遠兮,我總不能因為看到過太多的醜惡與欺騙,便對陽光和正義失去希望,能改變一些,對於這個國家和民族來說,總歸是好的……”
本來只是一場興之所至的問對,卻因為聊到最後而涉及到了最沉重的話題,使得趙興與李儒之間的這場對話,被後世學者載入了《興和大傳》而名流千古。
第七三八章黃河兩岸粟粱熟
李儒與趙興這場對話結束之後沒幾天,先是晉國內部的上郡、西河郡、太原郡傳回了粟米(小米)大豐收的喜訊,接著從幽州傳回了高粱豐收的喜訊,然後便是冀州大陸澤附近地區傳回來黃豆獲得增產的喜訊。
這還不算完,距離較遠一些的青州和徐州,因為這一年多來沒有戰事,老百姓種植的禾、豆類農作物以及靠近長江流域的水稻栽種也獲得豐收。
據各地郡縣的初步統計,趙興實際控制區域內除了涼國今年因為戰事影響沒有實現糧食豐收之外,其餘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實現了糧食增產增收。就連曾經被御林軍一度攻佔了的上郡雕陰、被南軍攻佔了的鉅鹿郡等地,因為皇甫嵩和張飛等人下達了保護莊稼的命令,也取得了豐收。
第231卷 第1845節:敢冒不韙只為己 (6)
說起來,這也是晉國與各方勢力交戰過程中定下來的不成文規矩,兩軍可以爭奪城池,但不能毀損莊稼、殺害種糧農戶,誰得了城池,附近的老百姓就歸誰,他們種出來的糧食自然也就歸於佔領者。
皇甫嵩和張飛都不是窮兇極惡之輩,只不過是跟趙興堅持的政治理念不同,所以他們所過之處嚴令士兵毀損農戶的莊稼也在情理之中。也正因為如此,趙興才沒有在自己的部隊捉住皇甫嵩、圍死張飛之後對這二人下死手,如果是換了水衝武都道的司馬懿,趙興並不介意讓其變成一隻“死螞蟻”。
對於各地傳來的糧食豐收增產的訊息,趙興聽了之後真個是樂得合不攏嘴。來到這個時空之中已經十六七年,趙興經常在為糧食的問題而發愁。在他看來,糧食問題才是影響自己勢力向外快速擴張最關鍵的問題,因為糧食連著人口,始終是共生的關係。
如果趙興手裡有足夠多的糧食,他就可以鼓勵自己治下的老百姓多生多樣,人口便會快速增加。反過來,趙興治下的人口快速增加,就會有更多的勞動力來生產糧食,這樣就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
在土地面積能夠養活的人口上限尚未到達之前,人口與糧食的關係完全可以形成一種良性迴圈。而透過科學育種、興修水利、大量使用耕牛和農家肥等手段,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固定土地面積內的產糧總量,換句話說就是可以養活更多的人。
這些年來,趙興反覆對前往各地任職的地方官吏灌輸一個理念,那就是一定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官吏任職區域內最適宜生長和生產的農作物、畜牧養殖以及水產的總量提高起來。
比如上郡一帶(黃土高原)的土質和氣候適合粟米的生長,冀州平原的土質和氣候適合棉麻、黃豆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