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殖。那裡也有他故園被大火吞食後留下的未曾掩埋的兄弟,程康尚在嗎,如今又流落何方?
故國啊,你的兒子歸來了!
歲月滄桑,人生若夢。他聽見路旁的桑園中不知何人在唱著一支令人心碎的蒼涼而憂鬱的歌謠:
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
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
載渴載飢。
我心傷悲,
莫各我哀!
第10章 西進、西進,向著關中
正當項羽在北方奮力與秦軍主力浴血廝殺,義帝卻給予了劉邦西進的使命。劉邦不僅向歷史借得機遇,還向韓王成借得了張良,就此所向無敵直入關中。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亥三年,也是秦子嬰元年,統一了僅僅十五年的秦王朝,又要改朝換代了。
逐鹿中原,鹿死誰手?
項梁出自將門,他避仇在吳中的時候,每遇到地方上興辦大工程和豪族舉行喪葬時,都請他主持。他能把賓客、子弟指揮調遣得如行軍打仗一般井井有條,從這裡可以看出他的組織指揮才能。其實項梁算不上一個大軍事家,他的驕傲輕敵終致自己於死地。項氏家族的兩代人都運乖命蹇,項燕死於王翦刀下,項梁又死於章邯刀下。
別看楚懷王是個傀儡,項梁死後他主持制定了一個亡秦的明確戰略——西進。還頒了一條大家都承認的規矩:先入關中的便是秦王。
其實,這個戰略決策的策劃者,是項梁手下的謀士宋義。如果項梁能象劉邦信任張良那樣聽宋義的勸告,他不至於遭到如此下場。但宋義又畢竟不是張良,心計有餘而氣度不足,小動作太多也成不了大事。
諸多的陰差陽錯,使歷史為劉邦提供了特別的優惠。歷史往往會造成一種奇妙的效應,這就是各個方面的人,不論是友是敵,不論是各自出於何種利己動機,最後都不約而同地造成只對一個人有利的局面。
趙高架空二世,弄權自重,其目的都是為了自己。但他搞亂朝政,削弱了中央皇帝對整個局勢的控制和駕馭能力,當然於劉邦極為有利。
章邯殺死項梁之後,沒有乘勝打擊和消滅他最強大的敵手,卻是移兵北去攻趙,圍攻鉅鹿,為劉邦讓出西進的道路。
項羽本來擁有最強大的力量,卻只顧要為叔父報仇,再加上被楚王任命為北上救援軍上將的宋義,又與次將項羽處處掣肘,便使他陷於多種力量的牽制。再加上項羽生性殘暴、濫殺無辜,不得人心,輿論上也於他不利。
這樣,劉邦就在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都佔了優勢,這就是機遇。
於是,劉邦率領著一萬人馬,從碭郡出發,一路上收集陳勝的餘部,過成陽、槓裡二縣,連破秦軍兩支,擊走秦將王離,又向昌邑進發。後來因昌邑一時難克,於是率部徑往高陽,遇高陽酒徒酈食其,勸說劉邦先佔領陳留。於是他襲取陳留後,又緊接著發兵開封。然而圍攻了好幾天,都沒有能夠攻克。
這一天,劉邦正在帳中召集手下將領,商議再一次進攻開封的事。忽然接到探報,秦將楊熊正率領著一隻軍隊,晝夜兼程向開封殺來,城中守將也得到訊息,正蠢蠢欲動,準備與楊熊夾擊劉沛。
劉邦意識到,若不迅速作出反應,必將陷入兩面夾擊,坐以待斃。若分兵迎擊,兵力又太單薄,難以致強敵於死命。於是他當機立斷,乾脆放棄開封,立即掉頭主動前去迎擊楊熊的大軍,迫使他難以和開封敵軍會合。
劉邦的軍隊在白馬城外突然與楊熊軍隊遭遇,楊熊原以為劉邦尚在開封城外,因此沒有作絲毫迎戰準備,而劉邦卻是早有準備,一見敵軍便奮不顧身地廝殺過來。楊熊軍隊招架不住,亂了陣腳,一直敗退到曲遇的東邊,才重振隊伍,迎戰劉邦。怎奈這時士氣已喪,怎麼也鼓不起勇氣。劉邦大軍乘勝追擊,勢如破竹,士氣正旺,殺得楊熊潰不成軍。
劉邦正在一個小山頭上觀戰,高興得神采飛揚。忽然他臉色驟變,大叫一聲:“不好,中埋伏了!”大驚失色,不知所措。
原來從楊熊軍隊的左後方,突然湧出一隻勁旅,旗幟鮮明,軍容嚴整,正分開楊熊混亂的敗兵衝入陣內。
劉邦正傳令叫前鋒部隊拼命頂住,這時他的左右突然對他高聲叫道:
“沛公,快看!”
劉邦仔細一看,頓時驚呆了。
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支突入秦軍的隊伍,並非楊熊的伏兵,而是如神兵天降,殺得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