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部分(第3/4 頁)
手藝,都是祖輩手口相傳,雖然大陳的造船業算是比較發達,特別是江南這邊的造船業更是冠絕整個大陳,可是卻到現在為止,沒有一本有關造船技術方面的書籍可供參考。
所有造船工匠的技能,都是從父輩或者是師傅哪兒透過手口相傳繼承下來的,只有極個別喜歡動腦子的工匠,才會想辦法在原來繼承的技術基礎上,加以改進,而且也沒有精確的計算,全靠拍腦袋靈機一動,造出的船隻每個工匠都不一樣,就算是那一條船當樣品,讓幾個工匠一起仿造,最後造出的幾條船,也肯定各有不同,質量上也相差甚遠,全憑工匠們的經驗。
所以這時代真正的好船,有時候全憑運氣或者看工匠的經驗了,稍有偏差,造出的船便可能不耐用,或者不結實,承受不住風狼,李霖特別囑咐李賀和張大匠,李家船寮造船,不要求華麗,只要求結實耐用,可承受海上的大風浪,用料不用節儉,怎麼堅固怎麼來,工藝複雜一些也不怕,慢一點也無妨,但是所造出來的船隻,必須要足夠結實就行。
李霖隨口提了幾點要求,頓時便鎮住了這幾個船匠,李霖雖然對造船懂得不多,但是卻知道什麼樣的船才更適合在海上航行,所以憑藉周元留給他的經驗,提了幾點要求,全部都說到了點子上,這讓幾個船匠很是驚訝,不敢把李霖當外行看待了,這做事也自然小心了很多。
李霖完全不像是一些外行,訂船的時候,總是喜歡講排場,要求船隻儘可能的要建造的高達漂亮一些,船隻儘量要寬一些,船桅儘量要高一些,殊不知這樣的要求,在內河船上倒還問題不大,但是放在海船上,這些要求簡直就是找死。
按照他們提出的要求,造出的船,雖然外表看起來高大威猛,而且十分奢華,但是實際上在海上卻中看不中用,重心太高,一遇上大風浪,就容易翻覆,即便是造的很寬也不成,強行穩定船體,結果造成船速很慢,一天也跑不了多遠。
可是李霖看似外行,提出的各種要求卻相當內行,這讓張船匠不敢糊弄李霖了,於是按照李霖的要求,考慮了很長時間之後,才確定了船型。
而且這時候雖然船匠們不識字,也不會繪圖,可是他們卻懂得先製作一條船的模型,被他們稱之為放樣,這已經相當厲害了,李霖也是第一次聽說這樣的手段。
當一條一尺多長精緻的海船模型擺在他面前的時候,李霖也吃驚不小,趕緊仔細觀看了一番,這條船船體比較狹長,也就是長寬比比較大,看上去就屬於航速較快的船型,船身比較低,只有船尾有一個較低的船樓,供船上的舵工掌舵,船上只有前後兩根桅杆,都並不很高,這樣的話船的重心就比較低。
船桅上面掛的船帆屬於大陳特有的硬帆,升降都很方便,無需船伕爬上桅杆,在甲板上就能操作,透過牽拉繩索,來調整船帆的吃風角度。
船體正中位置,是貨倉,上面加了一個可掀開的艙蓋,貨物直接可以吊放到船艙之中,如果不運貨物的話,這裡面可以塞入不少人,只是環境稍差一些罷了,不過現在李霖不會講究這些事情。
而且船底屬於標準的尖底海船,最下面的一層船艙,是放壓艙石的,透過調整壓艙石,來保持船體的平衡,整條船設計很精巧,但是沒有設計隔艙。
對於中式船隻的隔艙,李霖並不十分欣賞,雖然這樣的隔艙現在大陳的海船上已經出現,也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抗沉的作用,但是李霖卻並不太喜歡這樣的設計。
李霖要的貨船,是要求裝卸方便,這樣的話船艙就要儘量的寬大,這樣裝卸貨物的時候才會方便。
如果使用隔艙的話,那麼這條船就需要被分隔成為一格一格的,這樣的話,船艙怎麼都不方便裝卸貨物,而且還影響貨物的擺放,於是張船匠便只在船首船尾,佈置了隔艙,但是中間的貨倉部分,卻沒有設定船艙。
李霖很喜歡張船匠這個設計,對於沒有隔艙,可能會導致船體一旦在海上受損容易沉沒的問題,李霖認為完全可以透過加強龍骨和船肋,以及採用更厚的船板來解決,只要保證船體不破,那麼自然就不用擔心進水的問題了!
如果真的撞上了礁石的話,那麼就算是有隔艙設計,估計在茫茫大海上,也照樣是凶多吉少,所以李霖也覺得張船匠這個設計相當不錯,於是立即點頭確認下了這條船的船型,令船寮就按照這種船型建造。
於是張船匠在得到了李霖的首肯之後,便開始帶著工匠們,在船寮放料開工,正式開始建造李家第一條海船。
這日李霖正在自家的地頭上巡視,忽然間聽到遠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