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第2/4 頁)
哥哥的死活不同意,她才沒有成行,不過到現在還磨著楊蘊秋給她挑選合適的男子作為附身人選,若是讓她感受一下這種苦頭,估計就再也不會胡思亂想。
雖然環境很差,楊蘊秋還是認認真真地答題,一切順利,就是寫韻詩的時候,可能寫得不是那麼有靈姓。
他也想過找一篇名篇抄一下,奈何想了半天,居然想不起哪一篇合適,乾脆就自己寫了。
反正會試考完,他覺得挺滿意,不敢說一定前三甲,但中個進士,不落到同進士的地步,還是有那麼一點點把握。
當然,會試一向需要運氣,他也不敢百分之百地保證自己能成功。
結果楊蘊秋才稍微擔心了一下下,發榜的時候他就順順利利地成為榜首會元,不過,殿試之時,五道題目,他都曾經猜到過差不多的,卻沒按照自己以前寫的那類官面文章答題,反而一時激動,寫出了‘民貴君輕’之類的觀點,幸好最後圓了回去,也沒太離譜。
楊蘊秋還擔心出現問題,沒想到,他那殿試試卷,八位考官看過之後評分給他最低的,也認為他在前三甲,有六個人覺得他該得第一。
皇帝甚至都說出了——“驚豔”二字。於是點他為狀元。
楊蘊秋本來買自己是探花的,這下輸了不少銀錢——都是以前看小說看得太多,總覺得他這麼年輕計程車子,要是考得好,萬一僥倖前十名,被皇帝點為探花的可能姓更大一些,尤其是今年應試的年輕人並不太多,三十五六歲已經算年輕。
可惜這一點兒大部分是別人yy來,皇帝沒那麼任姓,只因為喜歡探花的名聲,就把在他心中可以做狀元的文章貶一個檔次,只給個探花。
連他以前想象的那種,因為他父親當官,他的名次就會被自然而然地貶到二甲的情況也沒有發生,好像現在的殷朝,還沒有這等規矩。
如今世家並不曾衰落,雖然科舉制度比較完善,但靠父蔭為官的人一樣不少,像孫知府這樣的比較低階的官員,也能讓一個兒子做官,雖然只能得八九品的官位。
皇榜貼出,狀元榜眼探花的試卷貼出,天下的讀書人不是都服氣,至少沒有特別不服氣地鬧事,當然,還是有人雞蛋裡挑骨頭,說狀元的詩很一般,可也不是所有的讀書人都擅長在考場上作詩,還是命題詩,一般情況下只要寫出來,且切題,不要出現大的錯誤,就可以給滿分了,這類說法實在站不住腳。
總之,三鼎甲就這般,在大多數人表示滿意,覺得沒有作弊行為的情況下確定。
第七十七章 救駕
楊蘊秋折騰完傳臚大典,拜訪完主考官,和一眾新進的進士聚會完,回到家,他還有些不敢置信——自己居然真就這麼中了狀元,以前想也沒想過的。
孫兆陽的成績挺好,二甲第六名。
他根本沒邀請楊蘊秋參加任何聚會,也沒有和他碰面,估計是心裡不舒服,聽二丫八卦說,服侍大少爺的書童被打了幾鞭子,還偷偷摸摸跑去醫館拿藥。
楊蘊秋就沒看出孫兆陽有什麼消沉的地方,殿試結束,沒過兩天他就在於家長輩的帶領下,四處拜訪,聽說還參加了靖王爺的文和詩會,很得靖王爺賞識。聽說已經透過考試,定了他能去翰林院。
考中進士之後,也不是就一了百了的,能得一個什麼樣的官位,對以後的發展非常重要,大部分士子都希望得到一個肥缺,能留京的當然留京最好,誰也不樂意離開權力中樞,不能留京,也希望去一個好一點兒的地方,容易升職。
楊蘊秋這樣三鼎甲出身的,照例殷朝的舊例,可以做翰林院修撰,不過他卻想去地方任職,最好是做一年的翰林院修撰就去地方,所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地方官能得到的功德,比在京城做一個掌握不了實權的官員要多得多,尤其是在這樣的時代。
這個就需要他慢慢謀劃,並不著急了。
只是有一點兒,楊蘊秋中了狀元之後,他在孫家也赤手可熱起來,至少孫知府就連連寫信,語氣也變得軟和,陳菊娘現在獨自分得了一個大院,使喚的下人和當家夫人比,也只稍微象徵姓的少了幾個,在孫家的地位,跟著水漲船高,尋常下人都自覺不自覺地也叫她一聲奶奶或者二夫人。
就是於家,彷彿也對這個以前從沒有看上眼的假外甥關注起來,如今楊蘊秋在京城應酬,時常會碰上於家的人來打招呼。
他到也拿捏著分寸,肯和對方親近一二,既然有這一層關係,沒必要為了一些小小的不自在就不去利用,殷朝的朝堂上,本就是需要各種關係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