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西。但孔子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因為“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樣樣懂。“不器”就是並不成為某一個定型的人,一
120
為 政 第 二701
個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無所不通。 從表面上看,一個很好的大政治家,好像一個很好的演員,演什麼角色,就是什麼角色。 當演工友的時候,就是規規矩矩掃地倒茶,當演大官的時候,溫溫和和就是作官,幹哪一行就是哪一行。“君子不器”這個學問,就是成功了真正的通才,否則只有變成專才、專家。 所以君子不器放在《為政》篇,就是說明為政在這方面的道理,換句話說:“允文允武”
,也便是“君子不器”的說明。《論語》在這裡講到了君子,什麼是君子呢?下面提到: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儒家孔孟思想,經常提到君子,什麼是君子?將來我們還要討論到的,這是另外一個問題,在這裡不發揮。 我們這裡只講子貢問“君子”
,孔子是怎麼答覆他的?孔子說,把實際的行動擺在言論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 先做,用不著你說,做完了,大家都會跟從你,順從你。 古今中外,人類的心理都是一樣的,多半愛吹牛,很少見諸於事實;理想非常的高,要在行動上做出來就很難。 所以,孔子說,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說空話,多做實在的事情。接著下來,對於君子的涵義,又有一說: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呢?周是包羅永珍,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 他說一個君子的作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
121
801論 語 別 裁
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 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
一個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樣,愛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們對於人,好的固然好,愛他;但對不好的更要愛他,因為他不好,所以必須去愛他,使他好。 這樣一個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態度,這就是“周而不比”
,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中國字,古寫的篆文比字,是這樣寫的——�,象形兩個人相同,同向一個方向;而古文北字——�就是相背,各走極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說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樣,那就容易流於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
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麼事都以“我”為中心、為標準,這樣就不能夠普遍。講到這裡,君子的道理還沒有講完: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是我們前面講到的,過去的歷史,對於人才,有三個基本的原則,便是才、德、學。 有些人的品德是天生的——品德往往大半出於天性——但沒有才能。 我們知道有品德的人,可以守成,教這種人到大後方坐鎮,好得很;教他設法開啟一個局面,衝出去,那他辦不到,他沒有這個才,他只有守成之才,沒有開創之才。 所以守成之才,偏重品德。 而才德兩個字很難兼全的,但有一個東西可以補救,那就是學,用學問來培養那所缺的一面。 有些人雖然天生有才有德,但還是須要學問來培養的。
122
為 政 第 二901
講到學問,就須兩件事,一是要學,一是要問。 多向人家請教,多向人家學習,接受前人的經驗,加以自己從經驗中得來的,便是學問。 但“學而不思則罔”
,有些人有學問,可是沒有智慧的思想,那麼就是迂闊疏遠,變成了不切實際的“罔”了,沒有用處。 如此可以作學者,像我們一樣——教書,吹吹牛,不但學術界如此,別的圈子也是一樣,有學識,但沒有真思想,這就是不切實際的“罔”了。相反的,有些人“思而不學則殆”。
他們有思想,有天才,但沒有經過學問的踏實鍛鍊,那也是非常危險的。 許多人往往倚仗天才而胡作非為,自己誤以為那便是創作,結果陷於自害害人。尤其是目前的中國青年,身受古今中外思潮的交流、撞擊,思想的彷徨與矛盾,情緒的鬱悶與煩躁,充分顯示出時代性的紊亂和不安,因此形成了青少年們的病態心理。 而代表上一代的老輩子人物,悲嘆窮廬,傷感“世風日下”
、“人心不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