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養後一代,教育後一代,所以學生都是年輕人。 子貢是孔子弟子中最出色的一個人物。 吳越之戰,也和他有關,他為了保護自己的父母之邦——魯國,自動以國民外交的身份到吳、越去動之以利害,而引起這場戰爭。這一段是說有一天子禽問子貢的話,如果把它改編作話劇,那一定是一場很滑稽、很有趣,令人莞爾的戲。 好像是子禽悄悄地扯了子貢的袖子,把他拉到門邊,避開了孔子的視線,然後壓低嗓門輕輕的問道:“喂!子貢!我問你,我們這位老師,到了每一個國家,都要打聽人家的政治,他是想官做,還是想提供人家一點什麼意見,使這些國家富強起來?”
子貢答得很妙!他說:“我們的老師是溫、良、恭、儉、讓以得之的。 老弟,夫子不是像你們這一般思想,對於一件事情總把人家推開,自己搶過來乾的。 他是謙讓給人家,實在推不開了,才勉強出來自己做的。 假如你認為老師是為了求官做,也恐怕與一般人的求官、求職、求功名的路線兩樣吧?”
可見他沒有作正面的答覆,只把反面的道理告訴子禽,等於對年輕後進同學的一種教育方法,這方法是啟發式的,不作正面解答,要受教的人自己去思考判斷。溫、良、恭、儉、讓。 現在先簡單的解釋這五個字的五種觀念。“溫”是絕對溫和的,用現代的語彙來講就是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恭敬的,也就是嚴肅的。“儉”是不浪費的。“讓”是一切都是謙讓友好的、理性的、把
55
24論 語 別 裁
自己放在最後的。 上面這五個字,也可以說是五個條件。 描寫了孔子的風度、性格及他的修養。這五個字包含了許多,也就是中國儒家教人作為一個人,要在這五個字上作重大的研究,多下功夫。
五字串通五經
講到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就又牽涉到中國文化的全體根源。 因此,我們首先就要研究一本書——《禮記》。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寶庫。 我們的“大同”思想,就是《禮記》中《禮運》篇裡的一節。 要了解“大同”思想的哲學基礎,必須要把《禮運》這一篇全盤搞清楚。 所以《禮記》是我們文化的寶庫,也是過去幾千年來憲法精神的所在,裡面包括了現代的學問:政治、經濟、哲學、教育、社會、科學,什麼東西都有,乃至醫藥、衛生,以及中國人過去的科學觀念,都有了。 所以要了解中國文化的根本,《禮記》是不能不研究的。 豈但是《禮記》,換句話說,要了解我們中國文化,瞭解孔孟思想,瞭解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直下來的根本淵源,還必須瞭解其他“五經”。
談到“五經”
,《禮記》中有一篇《經解》,對於“五經”
作總評。 這怎麼說法呢?以現在的觀念來說,就是對“五經”扼要簡單的介紹:對《詩》、《書》、《易》、《禮》、《樂》、《春秋》以一兩句話批評了。《經解》篇說:“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意思是,
56
學 而 第 一34
到一個地方,看社會風氣,就可知道它的文教思想。《經解》篇接著說:“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所謂詩的教育,就是養成人的溫柔敦厚。 講到溫、良、恭、儉、讓這個“溫”字,就得注意孔子所說詩教的精神。(現在我們不偏向於這方面,暫時只作一參考。)
“疏通知遠,書教也。”
《書經》又叫《尚書》,是中國第一部歷史,也不止講歷史,而是中國歷史文獻的第一部資料。現在西方人學歷史,(現在我們研究歷史的方法,多半是由西方的觀念來的。)
是鑽到歷史學的牛角尖裡去了,是專門對歷史這門學識的研究,有歷史的方法,歷史的註解,歷史對於某一個時代的影響。 中國過去的情形,學術家與文學家是不分的,學術家與哲學家也是不分的。 中國人過去讀歷史的目的,是為了懂得人生,懂得政治,懂得過去而知道領導未來,所以它要我們“疏通知遠”。人讀了歷史,要我們通達,透徹瞭解世故人情,要知道遠大。 這個“遠大”的道理,我講個最近的故事來說明,有一位做外交官的朋友出國就任,我送他一副對聯,是抄襲古人的句子:“世事正須高著服,宦情不厭少低頭。”一般人應當如此,外交官更要善於運用它。 對於世局的變化,未來的發展,要有眼光,要看得遠大。“宦情”
是做官的情態,要有人格,尤其外交官,代表了國格,代表全民的人格,要有骨頭,站得起來,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