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這是世界學術史上的一個大問題,我們在這裡不去管它了。達摩祖師是在隋唐以前,梁武帝這個階段,從印度把禪宗帶到了中國。 後來流傳下來,到唐代傳至禪宗的六祖——廣東的惠能,就是中國的第六代禪宗祖師,他沒讀過書,卻成為了不起的人物。 在中國文化史裡,這一段相當於是佛教的革命,推翻了依文解義的經典研究,產生了中國文化中一股佛教的新精神。 六祖下來,後來有一個和尚“俱胝禪師”
,
216
裡 仁 第 四302
我國禪宗“一指禪”故事就是由他而來——不過要注意,有一本書名為《三指禪》,是研究按脈的醫書,不要誤認作禪宗的書。怎麼叫“一指禪”?
禪宗是不限於借用言語文字傳道的。六祖以後的這位大禪師,有人問他什麼是“道”?
他回答得很簡單,每次都是舉起一根食指示人,說道,“就是這個!”這個是什麼?誰也不知道,可是問他的人卻懂了,悟了道。有一天老和尚出門了,不在家,一個跟了他很多年的小沙彌在守廟。 這天有個人來找老和尚問道,小沙彌說師父不在,你要問道問我好了。 問道的人便請小沙彌告訴他什麼是道,小沙彌學師父的模樣,舉起一根食指向那問道的人說:“這個!”那個問道的人很高興,跪下來了,因為問道的人真懂了,悟了道。 這個小沙彌可真不懂。 等師父回來了,小沙彌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告訴了師父。師父聽了報告進去了,一會兒揹著手出來,要小沙彌再說他怎樣向人傳道,小沙彌再比劃著伸出一根食指說,“這個!”
師父放在背後的手一揮,手上拿了一把利刀,把小沙彌的那根食指砍斷了。 小沙彌手指被砍,大叫一聲:“唉喲!”小沙彌也因此悟了道。禪宗像這類的故事很多,我們不管禪宗的道。 這裡所提到的幾個故事,跟孔子說的:“參乎!吾道一以貫之。”不是一樣嗎?
這是由禪學回頭來看《論語》,發現孔子也和一指禪一樣,他說的“一以貫之”這個“一”字是什麼東西?曾子聽了,也等於迦葉的微笑一樣,說:“是!我懂了。”曾參懂了以後,孔子出去,門人們圍著曾子,問老師說了什麼?可見孔子對曾參說這段話蠻不簡單的,所以同學們才問他到底什麼意思,曾子於是回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實際
217
402論 語 別 裁
上,意思是說,你們不要問,你們的程度還沒有到哩!
吉光片羽 稍縱即逝
講到這裡,《論語》上還有一個大問題,和這個問題是一樣的,將來要講到,現在先連起來研究,是在第十篇《鄉黨》的最後一段:“色斯舉矣。 翔而後集。 曰:山樑雌雉,時哉時哉!
子路共之,三嗅而作。“朱熹——宋代的大理學家朱夫子,以及歷代的學者,認為這段書的上下文中掉了文字。古代不像我們現代印刷發達,書籍是用刀刻在竹片上的所謂竹簡,一片一片很容易弄掉。 但是這種觀點也有不能完全採信之處。我們看原文:”色斯舉“就是說鳥在開始飛翔之前,拍展著羽翼,飛向青天,而後又翩然而逝。 這是一幅自然美麗的生動畫面,意境之美頗似最近流行的”天地一沙鷗“。現在看看原文:山樑——山崗上面,雌雉——雌的野雞(山崗上的雌野雞)
,時哉時哉——就在這個時候。那麼子路在旁邊聽到了,“共之”——就是恭身一拱手說:“哦!”的情狀,又為什麼“三嗅而作”呢?
“三嗅”——所謂嗅,就是用鼻子吸氣的意思。 我們年輕時候說笑話:“子路共之,三嗅而作。”為什麼?是子路想吃野雞肉,先用鼻子聞聞很香。 又說:子路是練氣功的,先吸三口氣,“而作”
,再打出去,於是野雞被子路打倒了。 這些都是笑話。 那麼這一段到底記載的是些什麼東西?用我們的觀點,就是和“吾道一以貫之”一樣,也和
218
裡 仁 第 四502
禪宗“拈花微笑”
的道理一樣。我認為並沒有掉落了文字,上面是記載當時的情形,描寫飛翔的景象。“色斯舉”——大家也看過孔雀,看過野雞。 我曾在山裡住過很久一段時間,山中一大群野雞出來,的確很漂亮。“色斯舉矣”
,野雞要起飛之前,翅膀尾巴一展,像孔雀一樣很美麗,然後起飛了,“翔”是飛翔一陣,然後又下來,停在什麼地方呢?在山崗上面。孔子當場看到這個景象,野雞羽毛很鮮豔,仔細一看,是隻母野雞,悠閒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