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第2/4 頁)
的記載,這不能不承認的。 而這裡說孔子很少說“仁”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但這裡又說孔子很少講仁;再說《論語》第四篇就是《里仁》,全篇都是有關仁的記載,這不是矛盾嗎?
所以我們講《里仁》篇的時候,有一個重點,那裡所講的只是仁的作用、仁的性質,對於“仁”本身究竟是什麼,《里仁》篇中並沒有下定義。 所以這裡說孔子很少講“利”
,很少講“命”
,很少講“仁”。這三種中心問題都很難講。 現在講到這裡,我們暫時保留,因為下論講到時,大家可以從《論語》全書中,自己找出答案。
469
654論 語 別 裁
歷史文化先驅
下面繼續敘述孔子。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
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達巷是一個地名。 黨人的黨不是現代觀念的黨,古代所謂黨,就是地方社會的觀念。 在達巷這地方有人說,偉大的孔子,有這樣淵博的學問,他什麼都懂,而不是僅僅某一樣的專家。 這裡“無所成名”的成名是指專學之名,就是不固定為某一項學問的名家。 在古代的書上常有“名家”這個名詞,如對三民主義的教授,可稱為“某某先生是擅講黨義名家”。他自成為一家了,就是他的成名錶達了他的專長。在這裡所說“博學而無所成名”
,就是說孔子樣樣懂,不止是那一種學問的專家。 孔子聽到了人家的這種評論,就很風趣地對他的弟子們說,這叫我抓住哪一點?作哪一種專家好呢?
我去當騎馬駕車的專家好?
還是當軍事射箭的專家好?
我還是學駕駛吧!
從字面上看,這段文章,就這樣解釋完了。所以這些書,我們小時候讀起來,一點味道都沒有,頭大得很。 這有什麼意思呢?老師還要我們背誦,一邊背誦一邊在搖頭晃腦,就是表示抗議。 老師要我們背誦只好背誦,不過
470
子 罕 第 九754
就是靠這個辦法,背誦以後經過幾十年時間,如今一張口就唸出來了。 後來仔細想一想,大有道理,他這個“執御”的駕駛人,意思是要領導文化,作一個歷史時代的先驅者。 所以弟子們把他這句話記下來,是有深意的,並不是對不要緊的話都死記不忘。
禮 的 變 態
下面是講孔子的思想:
子曰:麻冕,禮也。 今也純,儉,吾從眾。 拜下,禮也。 今拜乎上,泰也。 雖違眾,吾從下。
這是孔子的思想,他看到當時的時代感到悲哀。 上古時候,長輩死了,喪帽是麻做的,很考究。 孔子說這雖然是古禮,但現在的人,越來越簡化了,用純麻披孝就夠了,比較節儉。孔子對喪禮也取節喪的意義,他也同意節儉、簡化。中國本是禮義之邦,古代與人相見,跪下來拜,孔子說這是禮貌,“拜下,禮也。”但現在的人,沒有行禮的誠懇,“拜乎上”
,拱拱手就算了,很討厭跪拜行禮的事,只求自己舒服一點而偷懶,就是不誠懇。 對於這一點,孔子認為敬禮的精神,須要絕對的誠懇,這是不能改變的。所以即使是違背了時代,違背了大多數人的做法,但還是要保持我們古禮為上,因為它內涵傳統文化的精神,並非徒重外表而已。孔子當時所處時代的情勢,可以說和我們今日所處的環
471
854論 語 別 裁
境是相同的。 人與人之間的禮貌,都流於形式,只重外表不重精神。 甚至外表的形態上也成問題,譬如現在的敬禮,變成純粹的招呼,就是打個招呼而已。 不但內心沒有誠意,連外面的形態姿勢都是花樣百出,像希特勒式的舉一舉手、傲慢式翹翹下巴,歐美式的哈囉、嗨,統統出籠,洋洋大觀。這個時代問題,你我都有責任,尤其是家庭教育,更不可忽略。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這句話很容易解釋,很容易懂。 可是這不止是文字的問題,要在這一生中行為修養上做到,實在很難。 這裡說孔子對於這四點,是絕對做到了。 第一是“毋意”
,(這個“毋”與有無的“無”字通用,不過在《論語》上以及古書的否定詞,多半用這個“毋”。)這是說孔子作人處世,沒有自己主觀的意見,本來想這樣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見,他就接受了,並不堅持自己原來的意見。 第二“毋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