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2/4 頁)
大任了。 因為擔當這個職務的時候,並不以個人當帝王將相為榮耀,硬是視為一個重任到了身上來,不能不盡心力。 但隋煬帝另有一種狂妄的說法,他說:“我本無心求富貴,誰知富貴迫人來。”
能說這種狂妄的話,自有他的氣魄。 這是反派的。 到他自己曉得快要失敗了,被困江都的時刻,對著鏡子,拍拍自己的後腦:“好頭顱,誰能砍之?”後來果然被老百姓殺掉了。 這是反面的,不是道德的思想。 但是我們引用他的話,當“誰知富貴迫人來”的時候,能不被富貴所迷惑的就是泰伯。
貴為天子而友布衣
下面是孔子說明人生修養的境界。
413
04論 語 別 裁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 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這一節我們要深入研究,意義包括很多。 大而言之,就是政治領導哲學;小而言之,是個人的人生修養道理。 恭就是恭敬。 有的人天生就是態度拘謹,對人對事很恭敬;有的人生來就昂頭翹首,蠻不服氣的樣子。 有的長官對這種人的印象很壞,其實大可不必,這種態度,是他的秉賦,他內心並不一定這樣。 所以我們判斷一個人的好壞,不要隨便被外在的態度左右,儘量要客觀。 孔子所說的恭而無禮,這個禮不是指禮貌,是指禮的精神、思想文化的內涵。 所以不要認為態度上恭敬就是道德,如果有恭敬態度而沒有禮的內涵則“勞”。換句話說,外型禮貌固然重要,如果內在沒有禮的精神,碰到人一味的禮貌,則很辛苦、很不安詳。“慎而無禮則葸”
,有些人做事很謹慎,非常小心。 小心固然好,過分的小心就變成無能、窩囊,什麼都不敢動手了。 我們土話說“樹葉掉下來怕打破頭”
,確有這種人。“勇而無禮則亂”
,有些人有勇氣、有衝勁,容易下決心,有事情就幹了,這就是勇。如果內在沒有好的修養,就容易出亂子,把事情搞壞。“直而無禮則絞”
,有些人個性直率、坦白,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當長官的或當長輩的,有時候遇到這種人,實在難受,常叫你下不了臺。 老實說這種陽性人,心地非常好,很坦誠。 但是學問上要經過磨練、修養,否則就絞,絞得太過分了就斷,誤了事情。 這四點:恭、慎、勇、直,都是人的美德,很好
414
泰 伯 第 八104
的四種個性。 但必須要經過文化教育來中和它,不得中和就成為偏激了,這四點也成了大毛病,並不一定對。 太恭敬了,變成勞。 我們中國人說:“禮多必詐”
,像王莽就很多禮。 太謹慎了變成窩囊。 太勇敢了,容易決斷,成為衝動,有時誤了事情。 太直了,有時不但不能成事,反而僨事。 項羽的個性就是太勇太直這兩個反面的缺點。 清代詩人王曇說他“誤讀兵書負項梁”
,很有道理。 所以教育文化,非常重要,自己要曉得中和。 懂得了這四點,就是每一個人反省自己個性的標準。孔子接著說:“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我們中國人講孝道,如果對於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朋友都沒有感情,親情不篤,而要他愛天下,愛國家、愛社會,那是空洞的口號,是不可能的。說他真的有愛心,他連父母、兄弟、姊妹、朋友都沒有愛過,怎會愛天下、國家、社會?或者說私事不愛而愛公眾,事實上沒有這回事。 愛天下國家,就是愛父母兄弟的發揮。 所以說篤於親者,不怕人自私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儒家講愛是由近處逐漸向外擴充的,所以先篤於親,然後民興於仁。 從親親之義出發,整個風氣就是仁愛,人人都會相愛。下面“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故舊有兩個意義。 過去的解釋是老朋友、老前輩。像古人說的“念舊”
,老朋友的交情,始終惦念他,即所謂“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如韓信一飯難忘的故事,他倒楣的時候,餓得不得了,在溪邊吃了一個洗衣服老太婆的飯,匆匆忙忙,沒有問清姓名就走了。 後來他封了王,想找這個老太婆報答,找不到,只好將千金放在水
415
204論 語 別 裁
裡。 古人就有這個精神。 漢光武當了皇帝以後,找老同學嚴光來敘舊;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要找年輕時和他一起種田的老朋友田興出來,找不到就下令全國找這個人。 田興卻硬不肯出來做官,只是到處在做好事。 後來有人報告,一個縣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