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以及自身還沒有作好內戰的準備,不得不邀請毛澤東到重慶進行和談。就是在談判期間,在蔣介石的指揮下,進行區域性範圍的戰爭,關內小打,關外大打。1945年11月中旬,蔣介石在重慶召開旨在策劃6個月內擊潰八路軍和新四軍主力、然後分割槽圍剿軍事會議。同時,又在國民政府召開的復員整軍會議上,制定出“對共產黨的全盤戰爭”的作戰計劃。他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聲稱:只須三個月到六個月,就可以取得勝利。
古代兵家說:“得天下者必先得中原。”蔣介石決心以武力消滅共產黨,深知中原至關重大。因此,國民黨的全面內戰方針是:集中兵力迅速消滅中原解放軍,隨即向蘇皖根據地進擊,掃蕩沂蒙,清剿山東,再攻延安,控制津浦、平漢兩條南北交通大動脈,以達穩定江南,確保華北之目的。然後對東北解放區用兵,一舉消滅東北民主聯軍。國民黨圍攻部署就緒後,1946年6月下旬,國民黨鄭州綏署主任劉峙指揮12個整編師及漢口、西安兩地空軍,向以鄂豫邊宣化店為中心的中原解放區發起進攻,企圖把中原解放軍壓至桐柏、大洪山區,一舉殲滅之。中原解放區各路部隊按計劃突圍,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戰略轉移。緊接著,蔣介石使用了193個旅(師)約160萬正規軍,相繼在晉南、蘇北、魯西南、膠東、冀東、綏東、察南、熱河、遼南等地,向解放區展開大規模的進攻,悍然發動了全面內戰。
在內戰之初,國民黨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在經濟上都佔有絕對的優勢,尤其是有美國的大量援助,國民黨軍氣勢洶洶,不可一世。從1946年6月下旬到10月,國民黨軍共佔領承德、張家口、安東、淮陰、菏澤等105座城市。10月17日,陳誠在北平向中外記者宣稱:從軍事上對付中共,“三個月至六個月便能解決。”,“任何一線(指鐵路),均可於兩週內打通。”
不過,面對國民黨來勢洶洶的軍事進攻,毛澤東卻有著與蔣介石等人完全相反的看法。從內戰爆發起他就宣佈:“我們不但必須打敗蔣介石,而且能夠打敗他。”
國民黨軍隊雖然佔領了不少城市,而解放軍卻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大量的有生力量,不少高階將領成了俘虜。僅在萊蕪戰役中,陳毅指揮的華東野戰軍俘虜的將軍有19名(中將2名、少將17名)。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副司令官、北線總指揮中將李仙洲被俘後說:“我們此次失敗,主要是國防部戰略指導的錯誤”和“蔣介石用人唯私”。被俘的七十三軍中將軍長韓浚深有感觸地說:“民眾是你們的,蔣軍必敗的道理,到解放區,我認識更清楚了。”由於國民黨軍隊戰線拉長,其機動兵力則大為減少,加之“經濟之嚴重形勢”,社會人心浮動,不到一年的功夫,戰局發生微妙變化,國民黨不得放棄全面進攻,改為對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進攻陝北,是重中之重。這一軍事行動的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國民黨蔣介石統治集團認為,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攻佔後可在政治上打擊中共,動搖其在全國人民中的威信;如果能摧毀中共中央領導機關,或者脅迫其離開陝北,將給中共造成的打擊是致命的。胡宗南25萬人進攻延安。1947年2月,蔣介石飛抵西安,向胡面授機宜。接著,胡部對延安形成了包圍圈,3月14日開始大舉進犯。當時,留在陝北的解放軍只有2萬多人,在雙方兵力十分懸殊的情況下,中共中央決定暫時放棄延安。3月19日,胡宗南以損失5000多人的代價佔領了延安,此時延安只不過是座空城,而胡宗南聲稱擊潰10萬共軍。其後,國民黨開動一切工具,大肆宣傳國民黨的“勝利”。蔣介石親臨延安“視察”。
進攻陝北,佔領延安,雖然國民黨拼命宣揚,但從政治上和軍事戰略上看,這一軍事行動實際上是一個下策,且潛伏著敗機。首先,陝北是各解放區軍民和全國追求光明的人們所敬仰和嚮往的革命聖地,國民黨的軍隊對它進行進犯,勢必激起他們的憤怒,更加激起他們對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領導機關的關注,並決心以爭取軍事上的勝利,或者其他的形式進行聲援。
博篇第18節 孤注一擲(2)
其次,胡宗南幾十萬的兵力被拖在陝北,不能機動援助其他戰場,這在軍事戰略上造成極大的被動,並且給了毛澤東爭取主動的一個契機。美國駐華大使曾就這一軍事行動發表評論,指出,“國民政府雖然聲稱它擊潰了10萬共軍,但看來這是一種很大的誇張”,與其說,延安是被攻佔,倒不如說中共主動放棄,與其戰略戰術的運用更相符合:“就是在敵人壓力面前出讓出一定的據點,把敵人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