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2/4 頁)
在張、楊發動“西安事變”,通電全國後,發表了“馬”電,表明了自己的政治傾向,號召集全國有聲望人士,共同處理,話說得顯然委婉動聽,但字裡行間隱藏著審蔣、誅蔣的潛臺詞。在張學良放蔣回鐘山後,韓發現自己的寶押錯了,擔心老虎下山咬人,急忙採取補救措施,但為時晚矣,蔣介石已經懷恨在心。抗戰初期,韓復榘為了儲存自己的實力,基本上是不戰而敗,蔣介石借開會之機,將韓復榘扣押起來,經過軍事法庭審判,處以極刑。韓復榘臨陣脫逃,國法軍法難容。可是,當時為了儲存實力、為了保全性命的何止韓復榘一人。蔣介石的黃埔得意門生劉峙見日軍大軍壓境,不戰自潰,數日潰逃千里,被譏諷為“飛腿將軍”,如此劣跡,非但不處理,照樣受到重用。
劉湘大體也差不多,不同的是他處於被動,當時“中央軍”大兵壓境,嚴重地威脅到四川王的生存。他想趁西安事變,引起政局的變化,使自己擺脫險情,因此,通電錶態支援張、楊。抗戰初期,劉為了儲存川軍實力,搞了小動作,被蔣介石的特務發現,蔣對劉湘予以處置,儘管劉重病住院,也不放過。
例二: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
蔣介石在政治上很虛偽,他的權欲極大,攬權成癮。然而,在大庭廣眾,卻總要裝出對“大權”不屑一顧的樣子,有時甚至還要用書面形式表達。1946年年底,他操縱國民黨一黨壟斷的“國民大會”透過“憲法”,以進一步使自己的獨裁統治合法化。可是他在發表“憲章”演說時卻說:“我個人本來沒有政治慾望和興趣,而且我今年已經六十歲,就更不像過去二十年一樣能擔負繁重的任務,所以必須將國家責任交託於全國的同胞”,信誓旦旦地要“還政於民”。可是,他的一席話卻完全掩蓋撕毀政協協議,排斥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在“國民大會”之外的事實。而且在“還政於民”後面,又補充說道,目前多數人民還沒有行使政權的能力和習慣。這樣,有能力有良好的願望參政的政黨及其精英被擋在門外,被他認為“沒有能力行使國家權力”的人卻只給予口惠,說是要“還政”於他們,但又擔心人民用權不保險,繞了一個大圈,才回到他的主題,那就是“假如我自己行使五權憲法,我一定能以國父之心為心”,云云,“包袱”抖出來了:還是我來獨裁吧!
1948年春天,總統選舉在即,蔣介石卻在國民黨中央執委臨時全體會議上表示,自己不參加總統競選,而提議由一個“卓越之黨外人士為總統候選人”。蔣介石的這個表示,使得一批中央委員猶如墜入雲霧之中,互相爭論不休,許多人堅持總統非蔣某莫屬,他的親信們越是起鬨要他出任,他越是執意推辭。
不過,蔣介石並非真的不想當總統,可以說他為此朝思暮想。沒多久有人放風出來,“依據憲法規定,總統是一位虛位之首”,蔣“不願處於有職無權的地位”。在中央常務委員會議上,張群說出了上述傳言的奧秘,還說“如果常委會想出一個補救辦法,規定在特定期間,賦予總統以緊急處理的權力,他還是要當總統的”。於是,國民大會透過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案》,規定“總統在動員戰亂時期,為避免國家或人民遭遇緊急危難,應付財政經濟上重大變故,得經行政院會議之決議,為緊急處分,不受憲法第39條或第43條所規定之限制”。這就使得總統獲得了無限制的權力。
總統競選安排了一個沒有競爭力的“對手”居正。透過上述條款的第二天總統選舉,蔣介石獲得2430張票,而陪選的居正只獲得269張。這是經過精心策劃的選舉鬧劇。如果說“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話,那麼,蔣介石公開表示不參選總統,為的是獲得絕對的“總統”權力。
治篇第140節 以“詐”損德,威權喪失(2)
例三:設定陷阱,讓對手難堪。
蔣介石小肚雞腸,還表現在,常使用雕蟲小技,讓對手難受或出醜。在1948年選舉中,副總統由誰擔任,蔣介石很是關心,他擔心此位旁落,希望孫科擔任。可是,李宗仁宣佈要競選副總統。而李宗仁要比孫科的競爭力大,蔣介石有些坐不住了,他親自找李談話,要李放棄,李執意不肯,蔣威脅說,我不支援,你難當選,李卻毫不退讓,兩人不歡而散。蔣介石看明裡不成,就在背後使絆子,發動黃埔系,CC系以及一切可以動員的人馬全力出動,為孫科拉選票。一些代表還受到威脅、恐嚇。李宗仁在政壇混跡幾十年,老謀深算,他以退為攻,在大會上,突然宣告以選舉受到“壓迫統制”為由,退出競選,使鬧哄哄的國民大會被迫中斷。蔣介石非常尷尬。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